文章详细页面

林耀华与福州义序宗族社区研究
在线阅读 收藏

林耀华(1910~2000年),福建古田县人,国际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前中央民族大学终身教授。在西方,文化人类学以研究异民族文化见长,但文化人类学引进到中国后,则形成“本土研究”的学术传统,即中国学者研究本民族的文化。如与林耀华先生齐名的费孝通先生就以家乡江苏吴县开弦弓村为背景写成《江村经济》,并在英国获得人类学博士学位。林耀华先生选择其本土进行研究,有两部关于福建村落社会文化的作品留世——《义序的宗族研究》与《金翼》,为世界人类学界留下了“义序”“黄村”两个福建村落社区地名,也使福建丰富多彩的文化人类学资源从此扬名于中外。

1910年3月,林耀华出生于古田县岭尾村一个商人家庭,6岁入本乡私塾发蒙,聪颖好学,3年内能对《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倒背如流。1918年,入本县谷口镇小学学习。1922年小学毕业后考入省会福州的教会学校英华中学学习。1928年中学毕业,考入北平燕京大学社会学系。1932年,林先生以《严复研究》论文获学士学位后,考入燕京大学研究院,继续师从著名社会学家吴文藻教授攻读社会学专业硕士学位。读研期间,深得吴教授的学术真传。1935年,林耀华先生以《义序的宗族研究》获得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37年,他赴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攻读社会学博士,1940年以《贵州苗民》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在读博士期间,他用小说笔法,用英文撰写了《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一书,由于此书内容翔实,文笔生动,1944年在美国纽约出版后曾畅销一时,并被译成八种文字在海外发行。1941年林耀华学成回国,克服重重困难来到后方大西南投身于中国社会学的研究,其间曾深入四川凉山地区,对彝族的社会文化进行实地考察,写出《凉山彝家》一书,海外学者称之为“对中国西南省份有史以来进行的第一次系统的社会研究专著”。

新中国成立以来,林耀华先后深入藏区、东蒙草原及鄂伦春族和达斡尔族居住地进行民族工作和学术考察,参加并领导对云南省诸少数民族的识别与社会历史调查工作,担任《辞海》编委会编委兼分科主编及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编委会副主任委员。“反右”与“文化大革命”时期林耀华的学术研究工作遭到冲击,长期不能从事学术研究。“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林耀华才能再次投入学术研究活动,曾任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法学评议组成员,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教授,并担任全国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会的领导职务,主编了《原始社会史》《民族学通论》等学术著作,为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学术界尊他为“新中国民族学研究的开拓者”“中央民族学院民族学科、人类学科的创建和发展的奠基人”。从1930年始,林耀华共出版20本学术专著和15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义序的宗族研究》《金翼》《凉山彝家》最具影响力,而前两本书都立足与取材于其故乡福建,它们对福建文化人类学、历史学及民俗学研究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也使福建丰富的文化人类学资源被海内外学术界所熟知。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宗族组织是农村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宗族组织是如何运作的呢?林耀华的《义序的宗教研究》给我们做出很好的描述与解答。《义序的宗族研究》是林耀华先生以福州南台岛的义序村为个案所撰写的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义序现属仓山区盖山镇,林耀华为何选择义序进行实地调查呢?这里既有学术研究方法论的影响,也有现实机遇的影响。

林耀华攻读燕京大学社会学专业硕士时,适值美国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罗伯特·帕克(1932年来华)与英国功能主义大师拉德克利夫·布朗(1934年来华)先后来燕京大学讲学。帕克倡导社区调研,辅以田野调查方法获取资料。布朗是结构功能主义学派大师,在研究方法上主张深入初民所居社区进行田野调查(Field Work),以田野调查成果来验证理论假设,即“养成理论根据事实、事实符合理论的观念。实习之后,发现材料缺点,或是疑难问题,就得重新从事考察;研究起始为实地工作,至终仍是实地工作”。林耀华在燕京大学不仅全程聆听二位大师在华的讲学,而且有幸担任布朗的助教,并兼做其弟子。时任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林耀华硕士生导师的吴文藻教授主张搞社区研究,研究对象就是中国的城乡社区。在这种学术研究方法论的影响下,林耀华在撰写硕士论文时想到故乡选择一个社区进行田野工作,这样就不存在调查者与被调查者之间因文化差异与语言不同所引发的“误读”问题,于是义序黄村进入作者的视线。作者家乡古田属于福州方言区,在文化习俗方面与其本人没有太大的差别。据林耀华先生的学生考证,这可能由于他在福州仓山的英华中学读书时,对义序就有了初步认识;另外他在燕京大学读书时与祖籍义序的同学黄迪友情甚深,从而对义序有了全面认识。当时(1934年)义序有人口9600多人,黄氏家族占98%,家族制度发育得非常充分,是福建较有代表性的宗族社区。正是因为以上几个原因,林耀华选择义序宗族作为硕士论文的研究对象。1934年初,林耀华从北平南下在福州义序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社会调查,吃住都在义序村,通过深入访谈、参与考察等方式,获得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翌年完成了15万字的硕士论文《义序的宗族研究》,并顺利通过了论文答辩。《义序的宗族研究》的完成,标志着林耀华的学术研究从考据式的研究开始转向田野调查与功能主义相结合的实证研究。

《义序的宗族研究》分十章:家族乡村的基础、宗族组织的形成、宗族组织的功能、宗族与家庭的联锁体系、亲属关系的系统与作用、出生与童年、婚嫁、死丧、葬祭、结论。从章节可看出,作者对宗族组织与宗族个体的生命史给予同等的关注,使读者不仅能从宏观层面了解福建民间社会的宗族组织情况,而且可以从微观层次了解作为宗族组织中个体一生的情况。如果细读全书则可以发现,作者是从社区角度研究宗族组织的,对社区地理环境、经济状况、人口及社会结构、文化生活等都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将宗族组织置于乡村社区的背景下去考察。作者非常重视亲属称谓的研究,花了两个章节的篇幅讨论亲属称谓的社会功能,并在书中列出十多张表与图来总结汉族亲属称谓制度的具体内容,应当说林耀华是中国学者中系统研究亲属称谓的第一人。作者在结论部分认为,他的研究以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为指导,探讨了宗族组织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功能。作者认为,宗族组织是农村最基本的社会组织,是乡村社区自我治理的纽带。宗族组织对于社区生活的主导作用体现在社区公共事务由宗族组织出面举办,如村庙公共祭祀仪式由宗族出面组织,宗族内部成员纠纷在祠堂中解决。由民国政府推动成立的乡公所实际上也操纵在宗族组织手中。这样,无论在民间层面,还是在政府官方层面,宗族组织的影响无所不在。

作者除了关注宗族制度、乡风民俗之外,还对乡村的农业生产与经济生活进行了相当细致的描述。20世纪30年代初的福州义序乡村是典型的农业社区,但面对商品经济的冲击,乡民的职业开始出现分化,除从事农业生产之外,还有渔业、商业与手工业。面对水旱灾害,乡民更多地求助于神灵保佑。作者对于阶级压迫没有多少谈论。吴文藻后来也说,当时指导学生从事社区研究,更多是从文化方面入手,现在看来还是不够的,如没有从土地占有与阶级关系入手。不过,中国宗族组织也有内部救助制度,将阶级关系掩盖在温情脉脉的血缘关系之中。

林耀华完成《义序的宗族研究》的硕士论文后,旋即赴美留学,其硕士论文很长时间内没有公开出版。1936年,林耀华发表著名论文《从人类学观点考察中国宗族乡村》,文中述及了不少义序的宗族情况,使福州义序的宗族情况为海内外学术界所知。弗里德曼在其名著《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中曾征引过这篇论文中有关义序乡村的材料,但他没有看到《义序的宗族研究》,一些曾看到此作品的都是其抄本或复印件。因此,学术界一再建议出版《义序的宗族研究》,2000年,上海三联书店终于出版此书。出版前,林耀华与其两位博士生对书稿做了修订,并亲自撰写了《后记》。《义序的宗族研究》的公开出版,方便了海内外学术界对福州义序宗族情况的了解,也丰富了中国华南宗族社会的研究内容。

人类学有追踪调查研究的传统,即对被研究的社区进行持续性研究,以观察在这段历史时期内的社区变化,以及产生变化的原因等。如费孝通的《江村经济》就有不少续篇之作。因多种原因,林耀华自20世纪30年代离开故乡以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其关于福建的人类学的再调查也就无法亲自完成,不过他寄希望于后辈。他在1998年为《义序的宗族研究》写的“后记”中说:“物换星移,转瞬间半个世纪过去了,义序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30年代义序黄氏族人的生活方式和今天的义序有什么不同?这是非常令人感兴趣的问题。无奈我年事已高,无力再返义序作跟踪调查,只有留待后学了。”接着他又说:“此书的出版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一则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人类学发展的历程,二则可以为那些对追踪调查感兴趣的学者提供方便。我已欣喜地知悉,现在有海外学者正在做义序宗族的追踪调查。”是的,正如林耀华所言,《义序的宗族研究》出版后,义序成为海内外社会学者向往的地方,其中日本学者曾数次专程前来义序,对其宗族的演变做追踪调查。曾在福建师范大学任教的阮云星先生曾多次到义序村做调查,发表过数篇关于义序宗族社区再研究的论文,其中也有追踪研究的,但对于义序宗族社区变迁的关注还不是很全面。

福州义序村民对林耀华先生也非常敬重,林先生在世时常有联系。2000年底,就在《义序的宗族研究》公开出版之机,林耀华先生却因病去世。义序村民派出代表专程前往北京吊唁,并敬献挽联——学界泰斗,英名传千古;人世楷模,忠魂上九霄,表达了义序村民对林耀华先生的敬仰之情。现在义序村变化很大,已快成为福州市区的一部分了,真正是沧海桑田。新中国成立后,福州军用机场就建在义序村境内。进入20世纪90年代,仓山区南台岛城市化进程加快,新修的南二环路就从村庄的北边经过。城市建设也逼近义序村,因此,义序村也面临拆迁改造的命运,其聚族而居的宗族社区结构也许即将被破坏。

笔者作为福州大学社会学系教师,也非常关注义序村的变化。近年来,在笔者的组织下,福州大学社会学系每届本科生都要到义序黄村的祠堂与村庙参观,了解福建乡村传统家族与村庙文化,并追忆林耀华先生当年在义序村做调查研究的情景,希望以此激励福州大学社会学系同学学好社会学。笔者也将林耀华先生的肖像挂在社会学系办公室的正面墙上,希望以此勉励我系社会学同人能向林耀华先生学习,搞好福州大学社会学系乡土社区研究工作。笔者也有一个愿望,希望能做一个比较全面的义序村近70多年来的社区变迁研究。我想这是我们福州大学社会学系应该做的,这样才能对得起社会学先辈林耀华先生。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