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农村老人的媒介使用
在线阅读 收藏

我在调研中发现,农村老人是农村中主观幸福感最高的一个群体。中国当代60岁以上的农村老人大都经历过物质极度贫乏的时代,他们的幸福感主要来自纵向比较。近十年来,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村的住宅越来越朝乡镇和小城市聚集,以前曾经是城市生活标志的生活用品,如电脑、冰箱、热水器、空调、室内冲水卫生间、燃气灶具等已经逐步在农村普及。大多数农村老人都一直在农村生活,习惯农村的生活环境,对城市生活没有兴趣,更愿意生活在农村。除此之外,他们由以前家庭的生产者和顶梁柱变成消费者和依附者,进城和子女一起生活很难适应这种角色的转变。现在中青年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处事方式,跟老年人的思维差距很大。他们担心在城市里如果跟子女观点不一致发生冲突时,他们既不能忍受,又没有自己的回旋空间。

我访谈过一对农村老年夫妇,他们的感受和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对夫妇年近七十,他们的儿女都在城市生活,也都很孝顺,但他们一年之中只是偶尔过去走动,居住时间累计不超过半个月,坚决不在子女家长期生活,他们的理由很多。

首先是城市生活不自由。他们觉得在城市里住在楼上不见熟人和街坊就像“坐牢”一样,出门到处都是人和车,道路复杂,容易迷路,外面人说话他们听不懂,他们说话外面人也听不懂,感觉自己就像“傻子”,不能融入城市。家乡的很多街坊邻居都相处几十年了,端着饭碗都能互相串门;城市人冷漠,天天紧紧关着大门,即使是住在对面的邻居也不走动。

其次是家庭生活不适应。他们的儿媳妇是外地人,说话口音不一样,跟她沟通不是很顺畅。老家邻居的儿媳大都是本乡本土的,从认识到结婚一直往来走动,结婚了也在一起生活一段时间,交流上没有任何障碍。他们年龄大了,偶尔咳嗽吐痰在农村很随意,在城市里就感到很憋屈。他们说之前一直听说城里人干净,但他们最不能接受的就是城市的厕所在房子里,有的厕所跟厨房只隔一道墙。而农村的厕所虽然不干净,但都是在户外。他们吃饭也跟儿子一家合不来,他们更喜欢软烂的食物。城市的饮食他们也不喜欢,他们感觉城市的所有食物都不如农村自家种植和养殖的食物味道好。

再次就是害怕病了死在城市不能拉回老家土葬。他们夫妇已经做好了两副棺材,也在老家选好了墓地。他们对城市的火葬极度恐惧,认为城市人野蛮,人死了还不让人安生,还要放在火炉里烧成灰,不留全尸。在农村人死了要请道士做一些法事,还有很多千百年流传下来的风俗,让他们觉得死亡之后还有很多温情,死后的灵魂还能在另外一个世界继续存在。如果死后被埋在一个风水宝地则子孙荣昌,自己墓前也树碑立传披红挂彩。

对于坚持选择在农村生活的老人来说,媒介在他们的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媒介复活他们过去的回忆,把他们与现在的社会发展状态联系起来,并为他们的生活提供信息畅通的保障。很多农村老人借助于媒介同时生活在过去与现在两个时空中,通过复活过去年轻的记忆丰富现在的生活。我发现很多农村老人喜欢看中央电视台第11套的戏曲节目,即使有时候他们并不能完全看懂,他们更享受观看本身的状态。在他们年轻的时候,农村最重要的文化活动就是唱戏,而他们在那个年代为了生计奔忙没有时间看。现在条件好了,终于能得偿所愿,在观看的时候回忆与现实交融在一起,过去的艰苦岁月为现在的小康生活投射一道温馨的光芒。大部分农村老人都喜欢看农村题材的电视剧。我曾经见到过一个农村老人用光碟机听当地的一种说唱,这种艺术形式在他们家乡已近绝迹。

媒介也是农村老人了解当下社会的最重要的窗口。很多农村老人,尤其是男性老人都非常喜欢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这种喜欢渐渐变成一种习惯,甚至是每天的一种仪式,是生活的证明:只有新事情发生了,才能证明生活在继续和变化。对老年人来说,《新闻联播》的节目编排和报道内容还具有强烈的精神抚慰效果。他们看到中央是清明的,坏人贪官都会被抓起来,外国很乱,有很多战争和乱七八糟的事情,生活在中国很幸福。看《天气预报》是过去干农活时养成的习惯,即便现在他们不干农活了,天气的变化对他们来说根本不重要,他们仍然喜欢看。

一些新媒介工具,尤其是手机已经成为农村老人自我保护和联系亲情最重要、最有效的方式。我在调研中发现绝大多数生活能自理的农村老人都有手机。在他们生病或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够及时跟子女联系,子女也可以通过手机了解老人的生活情况。当然,借助手机的虚拟接触和语言交流可能也会减少子女们实际探望的时间。

但借助于媒介技术的交流只是一种浅层的交流,它不能取代面对面的交流和共同的生活体验。农村老人需要参加实际的社会活动以调节心理状态,增强主观幸福感,而农村中青壮年大都外出,这种需求使他们成为农村宗教复兴的重要推动力量以及宗教活动的主要参与人群。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