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建立出口生产体系
在线阅读 收藏

积极增强出口创汇能力,是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建立出口生产体系,对于保证扩大出口,增强创汇能力,促进外贸体制改革,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出口生产体系是以扩大出口创汇为目的,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多形式、多层次、多系列、多经济成分的生产企业为主体,生产、流通、科研、运输、服务等各个环节构成的有机的经济整体。建立出口生产体系是适应生产国际化要求的必然产物。随着现代经济、技术、社会的日益发展,经济生活国际化已成为必然趋势。国际经济技术交往和商品交换,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利用外资,引进技术、设备,而外汇短缺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是以初级产品和粗加工制品为主。如果不逐步改变出口商品结构,没有大批质优、价廉、适销对路、竞争力强的出口商品,要扩大出口创汇能力,是根本不可能的。

对外贸易涉及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不能离开整个国民经济体系而独立存在。同时,对外贸易是在国际市场上进行的,一般来说,国际市场对商品要求质量高、品种多、花色新、批量小、包装好、交货快。我国由于经济技术比较落后,国内生产力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再加上体制上的原因,往往在商品质量、品种、款式、起订量、包装、交货期等方面,不能适应国际市场需求变化和激烈竞争的要求,因而很有必要建立出口生产体系。

建立出口生产体系,不仅涉及生产力的合理布局、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而且要求加强和改善宏观控制和管理体系,理顺外贸经济运行机制,使外贸经营体制、计划体制和财务体制与之相适应。而出口生产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又将有力地推动和促进外贸体制改革。通过建立出口生产体系,使出口生产企业和外贸企业相对集中,这样就为充分利用汇率、税收、关税、价格、外汇留成以及出口奖励等各种经济杠杆进行宏观控制和调节创造必要的条件,有利于使外贸管理逐步由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直接控制和管理,转到以经济手段为主的间接控制和管理的轨道上来。建立出口生产体系,实现各种形式的横向经济联合,有利于加强企业间的协调管理,调整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联合统一对外,争取好的成交价格,防止肥水外流。建立出口生产体系,有利于把为出口服务的信息、咨询、仓储、运输、加工、包装、银行、商检、保险等各种专业性机构组织在一起,彼此协作,构成一个完整的外贸服务体系,更加有效地提高外贸经济效益。

建立出口生产体系,应当在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的基础上,着重抓好以下几点。首先,参加出口生产体系的企业,必须按照择优汰劣的原则,认真加以筛选,把那些生产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比较高、能源和原材料供应比较稳定、运输条件比较方便、生产成本比较低、现有出口实绩较大或具有发展前途的企业吸收进来,发展和开发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绝对优势、比较优势和潜在优势的重点产品,以增加出口,并不断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其次,实行政企职责分开,使企业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成为责权利统一的经济实体,才能打破过去旧体制吃“大锅饭”的弊端,讲究经济核算,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实现出口商品的优化。

再次,搞好产销结合、工贸结合、技贸结合、进出结合。贸工农关系实际上是生产与流通的关系,即产销关系。密切产销关系并不意味着否定生产与销售企业之间社会分工的存在,而是要充分发挥这种社会分工的作用。目前,在产销关系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外贸企业同生产企业没有在经济实体上实现真正的结合,工贸之间仍然是“两张皮”。为此,必须进一步密切产销关系,实现贸工农之间的紧密结合。应当根据不同商品的特点,采取外贸企业与工业生产企业联营、外贸企业代理经营、出口生产企业直接经营、同类产品企业联营、外贸收购经营等各种经营形式。只有产销、工贸之间明确分工而又互相协作,正确处理彼此的经济利益关系,才能充分发挥出口生产企业和外贸企业的两个积极性,从而有利于解决工贸“两张皮”这个长期存在的老问题。

最后,采取扶持和鼓励的政策与措施。出口生产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除依靠出口生产企业自我改造、自我完善之外,在出口生产体系创建初期,国家需要在资金、信贷、价格、企业考核指标、企业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以及原材料供应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扶持和鼓励的政策与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保障充足稳定的出口货源,才能不断地提高出口商品质量,提高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以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

(原载1987年2月23日《人民日报》)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