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略论建国以来关于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史的研究
在线阅读

孙中山·辛亥革命研究回顾与前瞻高峰论坛纪实

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史的研究属于中国近代史领域。孙中山本人以及这次革命的一些参加者对这次革命曾有所记述,例如孙中山的《革命源起》、冯自由的《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等。此外,一些有关中国近代政治史的著作,例如李剑农的《最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也有所述论。但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有关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史的研究并没有形成一个学科。这一点可以从各大学的历史系没有把中国近代史作为一门学科加以开设看得出来。最近北大历史系尚小明所著《北大史学系早期发展史研究(1899~1937)》记载,1931年至1937年间的六年中,北大史学系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前后共开出必修和选修课程一百零七门,其中就没有中国近代史这门课程。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1952年的院系调整,各大学历史系新订的教学计划,把中国近代史列入教学内容,成为必修的专业课程,这就形成了一支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力量。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成立了近代史研究所,地方各省市社科院也设立了近代史研究单位,形成了又一支研究力量。不过各高校与各近代史研究单位的教学与研究人员,在20世纪50年代初,学术上较多关注的是近代史分期和三次革命高潮问题的讨论。

关于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史的研究引起近代史学界的重视并开始加强研究,是从1961年10月在武汉举行纪念辛亥革命五十周年学术讨论会开始的,为孙中山和辛亥革命史研究做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不幸的是,由于发生了“文化大革命”,到再次在武汉举行辛亥革命国际学术讨论会,已经是二十年之后的1981年了。五年后的1986年11月,由中国孙中山研究会举办了纪念孙中山一百二十周年诞辰国际学术讨论会。

此后这种每十年分别举行一次纪念辛亥革命和孙中山诞辰的大规模学术讨论会形成惯例,有力地推动了各地相关研究的开展。

纵观半个世纪以来的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史研究,我认为还有以下几个方面尚待进一步加强。

首先,关于辛亥革命时期的国际环境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譬如,英国是近代以来侵略干涉中国最重要的西方列强,特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于长江流域的控制,辛亥革命的爆发直接影响到其在华利益。帝国主义插手干涉辛亥革命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但有关英国舆论对辛亥革命的评论、英国政府对辛亥革命的态度、支持袁世凯上台的具体操作等方面缺乏具体深入的研究,英国报刊、外交档案、相关的私人记载等外文资料利用不够。辛亥革命以后,日本的对华政策亦进行了调整,进一步谋求对中国政治、经济的控制,这方面的研究亦有待于加强。又如,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索。巴黎和会上将德国在华利益转让给日本的方案是由“十人会议”决定的,“十人会议”包括英、美、法、意四国首脑及外长,日本的两个特别代表。关于“十人会议”的产生过程、西方主要国家远东利益的调整,特别是对日本的支持等方面尚待进一步挖掘。辛亥革命的下限不应为五四运动,孙中山一直到1925年才去世,比如苏联对孙中山的影响,中共党史领域对此题目有研究,但近代史领域研究还不足。

其次,辛亥革命史当中的分省研究,对于各省政治情况的演变缺乏深入研究。各省辛亥革命与后来形成军阀混战的局面有重要影响。如湖南谭延闿、湖北黎元洪都是由辛亥革命起家的。再如山西的阎锡山,也是以辛亥革命起家,他多年来牢牢控制着山西,直到最后离开大陆前往台湾。其他各省政治人物掌权多与辛亥革命有关。蒋介石并未形成真正的统一,这与辛亥革命以来各省的地方势力演变直接相关。这方面的研究尚待加强。

第三,对于辛亥革命的社会影响研究不足。到底辛亥革命在社会的各个层面、各个方面有哪些具体的影响,特别是对乡村引起何种变化,有无变动,值得研究。当然,各个地区的社会状况不同,影响也不同。

附记:我年事已高,写东西困难,此文特请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牛贯杰副教授帮助整理,谨此致谢。

');" class="a2">收藏

孙中山·辛亥革命研究回顾与前瞻高峰论坛纪实

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史的研究属于中国近代史领域。孙中山本人以及这次革命的一些参加者对这次革命曾有所记述,例如孙中山的《革命源起》、冯自由的《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等。此外,一些有关中国近代政治史的著作,例如李剑农的《最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也有所述论。但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有关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史的研究并没有形成一个学科。这一点可以从各大学的历史系没有把中国近代史作为一门学科加以开设看得出来。最近北大历史系尚小明所著《北大史学系早期发展史研究(1899~1937)》记载,1931年至1937年间的六年中,北大史学系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前后共开出必修和选修课程一百零七门,其中就没有中国近代史这门课程。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1952年的院系调整,各大学历史系新订的教学计划,把中国近代史列入教学内容,成为必修的专业课程,这就形成了一支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力量。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成立了近代史研究所,地方各省市社科院也设立了近代史研究单位,形成了又一支研究力量。不过各高校与各近代史研究单位的教学与研究人员,在20世纪50年代初,学术上较多关注的是近代史分期和三次革命高潮问题的讨论。

关于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史的研究引起近代史学界的重视并开始加强研究,是从1961年10月在武汉举行纪念辛亥革命五十周年学术讨论会开始的,为孙中山和辛亥革命史研究做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不幸的是,由于发生了“文化大革命”,到再次在武汉举行辛亥革命国际学术讨论会,已经是二十年之后的1981年了。五年后的1986年11月,由中国孙中山研究会举办了纪念孙中山一百二十周年诞辰国际学术讨论会。

此后这种每十年分别举行一次纪念辛亥革命和孙中山诞辰的大规模学术讨论会形成惯例,有力地推动了各地相关研究的开展。

纵观半个世纪以来的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史研究,我认为还有以下几个方面尚待进一步加强。

首先,关于辛亥革命时期的国际环境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譬如,英国是近代以来侵略干涉中国最重要的西方列强,特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于长江流域的控制,辛亥革命的爆发直接影响到其在华利益。帝国主义插手干涉辛亥革命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但有关英国舆论对辛亥革命的评论、英国政府对辛亥革命的态度、支持袁世凯上台的具体操作等方面缺乏具体深入的研究,英国报刊、外交档案、相关的私人记载等外文资料利用不够。辛亥革命以后,日本的对华政策亦进行了调整,进一步谋求对中国政治、经济的控制,这方面的研究亦有待于加强。又如,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索。巴黎和会上将德国在华利益转让给日本的方案是由“十人会议”决定的,“十人会议”包括英、美、法、意四国首脑及外长,日本的两个特别代表。关于“十人会议”的产生过程、西方主要国家远东利益的调整,特别是对日本的支持等方面尚待进一步挖掘。辛亥革命的下限不应为五四运动,孙中山一直到1925年才去世,比如苏联对孙中山的影响,中共党史领域对此题目有研究,但近代史领域研究还不足。

其次,辛亥革命史当中的分省研究,对于各省政治情况的演变缺乏深入研究。各省辛亥革命与后来形成军阀混战的局面有重要影响。如湖南谭延闿、湖北黎元洪都是由辛亥革命起家的。再如山西的阎锡山,也是以辛亥革命起家,他多年来牢牢控制着山西,直到最后离开大陆前往台湾。其他各省政治人物掌权多与辛亥革命有关。蒋介石并未形成真正的统一,这与辛亥革命以来各省的地方势力演变直接相关。这方面的研究尚待加强。

第三,对于辛亥革命的社会影响研究不足。到底辛亥革命在社会的各个层面、各个方面有哪些具体的影响,特别是对乡村引起何种变化,有无变动,值得研究。当然,各个地区的社会状况不同,影响也不同。

附记:我年事已高,写东西困难,此文特请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牛贯杰副教授帮助整理,谨此致谢。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