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分报告三 北京“城中村”治理的调查与思考
在线阅读 收藏

“城中村”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称谓,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有现象。广义的概念是指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进程中,滞后于时代发展步伐、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生活水平低下的居民生活区。狭义的概念是指在规划市区内仍然保留和实行农村集体所有制和农村经营体制的农村社区。北京市的“城中村”大体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指在建成区内环境脏乱的城市角落。这部分“城中村”经过北京奥运会前3年的集中整治,公共环境已经有了明显改观。第二类“城中村”主要是指规划市区范围内的行政村。它们大多位于城乡结合部地区,具有人口高度密集,公共设施严重不足,生活环境脏乱差等基本特征,是当前北京市在城乡统筹过程中重点关注和着手治理的地区。

“城中村”是城乡结合部的顽疾所在。通过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的方式进行城市化改造,是彻底改变“城中村”生存环境日趋恶化的有效途径。2009年启动的北京市城乡结合部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是政府主导下的一次乡村社会变革。在城乡“二元”分治已经制度化,很难通过单一政策彻底治愈“城中村”顽疾的情况下,遵循“政府主导、农民主体、政策创新”的原则,北京市从2009年两个试验点起步,到2010年向50个重点村的推进,如此有计划、分步骤、大规模的“城中村”改造,开了全国城乡结合部地区城乡统筹配套改革的先河,引起了国内外特别是北京学界的高度关注。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