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婚姻家庭研究综述
在线阅读 收藏

有学者在分析1995~2006年国内的婚姻家庭研究状况后指出,随着近些年来早期研究者研究经验的积累和专业理论素养的提升,以及受过更严格专业训练的新人的加入,婚姻家庭研究虽然重点不是十分突出,但是质量愈加精良,出现了水准稳步提升的态势,涌现了一些有创建、有理论、有深度甚至很精彩的研究成果(唐灿,2008a:2)。但她同时也认为,国内婚姻家庭研究在经历20世纪80~90年代备受关注和瞩目的辉煌之后,在90年代后期逐渐走向沉寂,至今甚至可用“萧条”二字形容(唐灿,2008b:100)。那么,2007~2010年的情况如何呢?

笔者用婚姻家庭研究常用研究主题在中国知网和国家图书馆馆藏书目中搜索2007~2010年国内有关婚姻家庭研究的论文和书目,发现90年代后期开始降温的婚姻家庭研究至今依然没能回炉转温——比起其他领域的研究,发在国内几家权威社会科学杂志上的婚姻家庭研究文章仍然比较少。2007~2010年,发在《社会学研究》上的婚姻家庭文章总共是6篇,发在《社会》上的是7篇,发在《中国社会科学》上的只有2篇。甚至与前些年相比也有所下降:1996~1998年,《社会学研究》发表的相关研究文章是21篇,1999~2002年是22篇,2003~2006年是8篇,2007~2010年只有6篇。从质上来说,一些学者(谭深,1996;张敏杰,2001;唐灿,2008b)分析的国内婚姻家庭研究问题在这四年仍然没能得到很大的突破:(1)国内持续关注中国婚姻家庭问题的学者屈指可数,且多为女性;(2)国内学界对国外婚姻家庭研究理论、方法和学术发现的系统引进仍然十分有限,相对闭塞的研究环境并没有得到太大的改变;(3)国内学界对多年来研究活动的自觉反省和梳理不够,一般性描述和评论多,研究比较分散,例如,这四年对家庭成立的研究,涉及离婚、择偶模式、招婿、婚姻挤压、大龄未婚、初婚、老人婚姻、爱情等多个方面,但每个方面的研究只有少数人涉及,未能形成在某一领域对话和碰撞的局面,理论方面的提升和对话也较少。

不过,在已出版和发表的论著中,仍有一些水平较高的研究成果,呈现与前些阶段不同的特点:(1)无论是定性研究还是定量研究,研究者更追求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一些研究方法逐渐与国际接轨;(2)研究视角更多样化和深度化,一些学者运用家庭策略理论、网络理论、家庭现代化理论、理性选择理论、女性主义理论等去分析中国现实的婚姻家庭问题;(3)关注与中国社会转型密切相连的特殊家庭类型和特殊家庭问题,如独生子女家庭、流动家庭、空巢家庭、家庭压力等等。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呈现这四年国内婚姻家庭研究的主要特点和主要研究成果。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