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深圳产业发展规律及发展趋势研究
在线阅读 收藏

我们需要研究的是深圳经济发展中的产业成长及其结构演变趋势,因此,在理论综述部分,系统回顾经济发展思想和现代经济发展理论以及产业经济理论的历史形成过程,将对研究提供基本的理论指导。

关于深圳农业发展,我们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认为,无论是从经济特区还是从自身的城市定位来看,深圳都应该做好农业发展这篇文章。纵观二十多年的改革发展实践,深圳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甚至是令人称奇的,但坦率地讲,深圳的农业是与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深圳自建市以来,农业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受传统农业观的影响,农业份额不断下降,农业的不断萎缩与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极不匹配。农业在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建特区前1979年的37.0%下降到2005年的0.2%,其下降速度之快令农业高度发达的美国和英国都望尘莫及。当然,一个城市的发展不同于整个国家,深圳的“市情”也不同于我国的国情,一个城市的产业结构可能不必面面俱到。但是,从深圳几次大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来看,农业始终未能被置于适当的位置上,致使形成了现在这种特区农业严重滞后于整个特区经济发展的状况。政府对农业发展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特区众多的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特区第二、第三产业如何实现现代化方面,加上特区本身的地缘优势,使得特区农业既有的生产要素具备前所未有的市场机会和潜在的外部利益,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隐性成本显著升高,产业的比较优势大大低于第二、第三产业。深圳农业的另一个突出问题表现为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差距。传统农业最基本的特征为技术停滞。农业技术进步从经济学上来看,是指固定数量的农业资源能够生产出更多的农产品,或者既定数量的农产品只需比以前更少的农业投入。深圳农业就具有传统农业的这种特点,或者至少说农业技术发展跟不上整体经济的发展水平,传统农业的束缚使农民不能利用所拥有的要素来显著增加农业生产。一方面,从深圳经济特区的地位来讲,特区是全国的特区,她肩负着整个中国经济现代化“试验田”的历史使命。深圳农业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在全国农业结构战略调整和探索农业产业化、现代化道路上,也理应担负起“试验田”的责任,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另一方面,从长期发展来看,深圳要迈向现代化的国际性大城市,农业也是必需的。现代化的国际性大城市绝不应仅仅是工业区和高速公路网的密布,空气净化指数、城市绿化覆盖率等综合人居环境方面要求是必不可少的。而都市农业是强调发挥对大都市的保障功能和服务为主的农业,发展都市农业是国际化城市发展的普遍趋势,城市越现代化,就越需要都市农业的支撑。发展都市农业是深圳建设高品位的旅游、文化、生态城市的需要,都市农业是集生产、生活、生态、旅游、文化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模式,在美化环境、平衡生态、观光休闲、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促进都市与农村和谐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特区可以没有农村,但不可以没有农业。深圳农业应该选择“新三高”农业(高价值含量、高环境效益、高技术水平)、“三色”农业(绿色农业、白色农业、蓝色农业)、开放型农业和异地农业的发展战略。

深圳工业是在20世纪80年代创办经济特区之初,在几乎一片空白的基础上,通过引进“三来一补”式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发展起来的。深圳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同步进行的。经过25年的发展,深圳工业经历了五次较大的跨越。经过五个阶段的发展,深圳工业迅速实现了三大转变——从来料加工到自主生产的转变,从小型、分散生产经营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的转变,从传统产业为主导到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转变,初步建立了区域经济特色比较鲜明的现代化工业体系。但是也必须看到,由于深圳工业发展的基础较弱,时间较短,加上深圳科研、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经济发展受水、土地、技术、人才等因素的制约,以及体制转轨中种种不经济因素的影响,在工业发展的各个阶段,不可避免地带有粗糙、单薄、片面的痕迹,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工业结构轻重比例失调,工业结构明显偏轻;工业行业集中度相对较低;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水平较低,研发(R&D)投入不足;工业结构多元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工业产品国内市场开拓不足;工业行业中一些产业链、产品链和供应链“缺失”;工业用地资源十分有限,产业布局规划亟须加强;工业发展后劲相对不足;制造业竞争力呈下降趋势,整体工业暴露出结构性缺陷。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深圳工业发展应坚持以下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建设国际化城市的总体目标,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调整中发展,在发展中调整;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首要目标,以企业增强自主研究开发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带为主要载体,形成产业自我转换、自我完善的机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名牌产品和大企业(集团),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促进工业结构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大力发展优势战略产业,积极扶持新兴产业,改造和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发展规模较大的先进制造业,形成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合理工业布局,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工业经济快速增长。

深圳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三大支柱产业之首,是应对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种种挑战之举。进入21世纪,深圳经济的发展面临各种挑战,一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来自国际竞争的压力;二是长江三角洲的崛起,导致资源在国内的重新配置,使深圳失去了“特”的地位;三是在广州和香港两个区域经济中心的前后夹击下,如何找准自己新的产业比较优势,是关乎深圳未来发展的重大课题。进入21世纪,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呈现出健康的发展态势。一是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二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三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断增加;四是技术创新取得新的突破;五是高新技术园区成为最重要的产业基地。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总的态势是健康的,但也存在一些隐患和问题。在外部环境方面,外商投资区位重点的转移,直接动摇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深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原有的部分优势正在弱化,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和城市发展不平衡严重影响城市竞争力。在产业发展内部环境方面,产业智库建设滞后;人文环境存在隐患;高新技术产业的结构没有明显的改善;产业空间成为制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瓶颈。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应采取以下方略。在制度环境方面,一是集聚化、产业化发展;二是突破性地进行税收惠民改革。在政策环境方面,一是加大人才智库建设力度;二是重点扶持生物技术产业;三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深圳物流业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发展起来的。在现代经济中,物流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一种实现经济高效运行,决定企业生产效益,决定商品流通成本和效率,决定消费者对服务的满意度,进而关系到工商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经济竞争力、投资环境及产业结构调整的,融高新技术为一体的先进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物流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深圳地处珠江三角洲的出海口,毗邻香港,具备发展国际运输业的优势。目前,深圳物流业的总体发展状况是:以海港和空港为依托的国际物流业发展迅速,区域物流及市域配送物流体系日趋完善,以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为主体的深圳物流产业群基本形成,六大物流园区建设顺利推进,园区产业集聚效应日益明显,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深圳物流业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规划多而略显乏力;二是规划求全、求大,缺乏重点;三是人才短缺,后劲乏力;四是物流企业庸俗化。

深圳加速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政策选择,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加以考虑。在宏观方面,应强化物流业发展观念,增强发展物流产业的自觉性;区域规划要错落发展,加强对物流产业的合理规划;正视与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差距,借鉴世界物流发展的经验,努力培养和引进现代物流复合型人才。在微观方面,应以集装箱运输为核心,维持港口物流的发展速度;以航空物流为核心,加快空港物流的发展;培植专业物流企业,组建大型专业市场,促进商业配送,完善城市物流体系;明确现代物流发展思路,集中力量抓好重点工程建设,完善综合物流管理体系;提高统筹协调能力及运作效率,积极支持配合海关通关作业改革;全面优化口岸物流环境,加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建立完善运输信息两大平台;鼓励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扶持一批骨干企业,在国际化定位下抓住CEPA带来的新机遇,深港融合做大物流业。

深圳金融业在创办特区之前,与全国一样,基本上是人民银行一家自上而下的条条管理,机构形式和业务种类单一化,带有浓重的国家机关色彩。因此,金融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产业”基本不存在,或者说不完整。随着改革的深化,银行开始向“办成真正的银行”迈进。国家专业银行逐步分离,并实行经营责任制管理,提出了银行经营目标要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金融作为经济产业的本质特征才逐渐显露出来。同时,随着经济的市场化、货币化和金融机构的多元化发展,必然要求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金融调控体系。目前,深圳已经进入金融发展的新时期,来自国内外的竞争与压力接踵而至。一方面,面对珠三角地区经济的崛起和本地优惠政策的弱化,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选择了上海,深圳面临进一步发展的难题。另一方面,“入世”后,较之工业,金融业受到的冲击更大。金融机构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模式、外汇管制等都将受到世贸组织游戏规则的冲击,市场利率、汇率、流通速度等难以控制,部分中小银行甚至面临生存危机。深圳保险业机制不活、品种少、成本高、投资效果不佳、潜在财务风险大等突出问题,将使保险业成为“入世”的一个重要冲击对象。

我们认为,深圳金融产业未来的发展可以考虑以下对策,即在应对国际金融业的竞争方面,加强金融业中IT技术的运用;不断增加增值性服务业务;开放证券与保险业务;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扩大银行、保险、证券和信托业的规模经营。在面对国内同行业竞争方面,加大深港金融一体化建设力度,积极探索组建金融集团或股份制银行,深港两地积极推动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建立深港创业板,共建面向华南和南亚地区的区域金融中心共建深港金融合作组织,加强两地金融人才交流,以《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协定的签署为契机,全面推动两地金融的更紧密合作;加大金融改革力度,寻求金融发展新优势,积极推进金融改革、开放和创新,切实加大金融监管力度,确保深圳金融安全立足全国,面向世界,顺利完成与国际社会的接轨。

深圳发展对外贸易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直到经济特区成立之前,深圳仍属于广东最落后的地区之一,对外经济活动也较少。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断发展,深圳已经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对外经济贸易得到了高速增长。从1993年起,深圳进出口贸易总额首次超过上海以后,连续13年雄居全国榜首。目前,深圳加快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问题有:国家政策调整的影响;贸易平衡存在压力;贸易产品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多;加工贸易潜在的危机;外资企业存在外迁的趋势;市场集中与贸易失衡的问题;投资环境对外资的吸引力下降问题。

关于深圳外贸业发展的政策选择,我们认为,在全国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的大环境中,深圳贸易面临难得的机遇。因此,要发挥深圳全市各种优势和外贸业的特殊作用,促进国民经济各行业健康发展。具体来说,第一,必要的特殊政策支持必不可少,具体包括以产业为导向、以地区为导向、先行立法、比内地提前开放等方面的特殊政策;第二,加快工业结构升级调整;第三,继续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第四,努力拓展新兴市场;第五,扩大对外投资;第六,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施品牌战略;第七,加大外资引进力度,确保外资企业的稳定发展;第八,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继续保持出口优势;第九,大力培养和引进外贸专业人才。

深圳商业发展如同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一样,几乎是从零起步,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骄人成绩,从过去只有几家经营品种不多、服务水平低、购物环境差的小百货店,发展到现在购物广场、会员店、连锁超市、专卖店星罗棋布,为深圳这座现代化都市带来了繁荣,为深圳人带来了生活的便利和良好的服务。深圳商业形态主要包括百货店、大型综合超市和购物中心、专业店及专业市场。目前,深圳商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市场完全开放,缺乏政府规划的指导;交通拥挤、停车场不足制约了商圈的繁荣发展;传统商业旺区的升级改造困难重重;商贸流通业发展面临土地不足问题;同业相似度高,导致恶性竞争。

关于未来深圳商业发展的政策选择,我们认为应考虑以下几方面。第一,加强特区内外商业布局的规划和引导,做到规划先行,引导发展;明确市场定位,寻找新的增长点;政策扶持,降低商家风险;加强管理,合理布局。第二,进一步加强零售业与娱乐休闲、旅游的结合,刺激游客消费。第三,发展新兴零售业态,突出廉价类零售业态和连锁经营的发展,发掘本地中低收入者的购买力。第四,进一步扩大信用消费,建立社会信用评定机构,率先在深圳市建立居民个人信用制度,包括利用特区立法权,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和消费者信贷的风险防范机制。第五,促进商贸业的同业差异化,追随未来商贸业的主流。第六,高度重视和加快电子商务的发展,推进电子商务在商业的运用,提高电子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在商业经营管理上的应用水平、应用范围和规模;加快网络系统的建设,尽快增加各种辅助功能,突破传统商业生产、批发、零售营销模式;增强深圳商业对国内外市场的辐射能力。

课题基本信息

课题立项名称:深圳产业结构的发展规律与发展趋势研究

最终成果名称:深圳产业发展规律及发展趋势研究

课题成果形式:著作

课题负责人姓名:罗清和

工作单位:深圳大学

课题组成员姓名:卢少平、何玲、许新华、张如云、胡海燕、欧阳仁堂、郭祖军、周允生、王冬辉

课题立项时间:2002年4月

课题结项时间:2007年2月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