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理论探索:中国民族团结研究
在线阅读 收藏

民族团结是当代中国人最常听到的词语,也是各类媒体上最常用和使用频度极高的重要词语,当代中国大多数人生活在民族团结带来的平和、安定和常态的社会生活中。当然,一般社会大众很少去思考民族团结的性质、内容和衡量标准及动态性变迁等问题,但是社会上每一个正常人都会期待生活于各民族和谐有序的社会,而不是矛盾冲突的社会。中国共产党在其幼年时期就特别注重民族团结,无论在民族民主革命中,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都始终强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并积极施策追求之。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政策体系的建构,到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和不断完善,都对民族团结产生着关键性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各级政府推动下,各民族地区每年都会开展民族团结表彰活动,树立了不同层级成千上万民族团结进步典型集体或个人,借助政府表彰活动让那些在社会日常生活中推动民族团结的人物和事件得到社会的广泛了解和认识,以形成良好的、有利于民族团结建构的社会氛围。那么,从理论上来说,什么是民族团结?民族团结达成的机制是什么?民族团结与民族平等有何关系?经济社会发展与民族团结的关系如何?民族团结是“一劳永逸”的吗?这些都是民族工作者和学术界以及社会公众关注的问题。学术界对这些问题其实已有了几代人的探讨,但是,社会生活的变迁、观念的更新、认知差异等都使得问题面向多变,难有定论。对于追求现代化建设的国家而言,多民族多样文化的优势如何发挥是必须面对的社会实际,民族地区对相关问题的处置则决定了民族团结发展大势,民族团结之轮的驱动需要社会政策的助力,也需要公众普遍的追求,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目标,使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故事和中国模式得以有效持续,推动中华民族复兴。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