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歧路彷徨:核心期刊、CSSCI的困境与进路——“三大核心”研制者观点述评
在线阅读 收藏

自从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单位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下简称《总览》)于1992年问世以来,学术界、学术期刊界围绕核心期刊的争议就没有平息过,随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以下简称《要览》)和南京大学社科评价中心《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在数年间的相继问世,相关讨论更形热烈。其中,出自各学科学者和期刊编辑的批评性评论尤其引人注目,无论是对《总览》、《要览》,还是对“CSSCI来源期刊”,批评的矛头都主要指向其在学术评价和学术期刊评价中的负面影响,因为在这样的评价中,《总览》、《要览》和CSSCI所起的实际作用相差无几,都是凭借其期刊排行榜的简单、实用而成为“以刊评文”这种被简化了的学术评价的基础的。故而学术界、期刊界和管理部门对这三者就有了“三大核心”这样的通称,而不大在意《总览》、《要览》与CSSCI之间的差别。本文所要评论的正是这样的现象,所以沿用这样似乎已约定俗成的通称。

从“三大核心”研制者身份即可知其产品不过是文献情报学研究的成果,何以能越出其学科边界而在整个学术界引起如此巨大反响?这就不能不说到行政权力对学术活动的介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对学术研究的投入逐年增多,来自国家财政的拨款成为最重要的学术资源。在理论上,这样的资源应该通过最合理的方式分配给最有能力的科研机构或研究者个人,方能发挥最大的效益;在实践中,资源首先以工程或项目的形式进行切割,然后通过类似竞标的程序评选出最合适的中标者。掌控和操作这一过程的当然是行政权力部门。行政权力部门的立项和分配以及后续的管理都必须有一个公认的标准,但行政权力部门并不懂科研业务,这个标准只能通过专业人员来制定并执行,这个制定标准和执行的过程遂成为代表权力意志的学术评价。本文所讨论的即是此类评价,而不是学者之间的学术批评或一般意义上的用户对产品的评论。

学术评价并非中国所特有,只要有政府或机构的投入,评价就必不可少。在国际学术界,同行评议被公认为最权威的学术评价方式。但是,在中国1990年代以来不断恶化的学术生态环境下,同行评议早已不具公信力,而服务于政府资源配置的评价却不可缺少,这就使号称定量评价的核心期刊和CSSCI适时补位,其研制者也被视为或自认为专业评价机构。近20年来,评价机构的量化评价在政府主导的各种评价中已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视为学术研究的“指挥棒”。

尽管遭到各方猛烈抨击,评价机构的期刊排行榜仍然每隔两三年就会高调发布,对铺天盖地的批评却很少有相应的回应,因此,在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即学者、期刊人与评价机构之间,并没有形成有效的学术对话。不过,笔者注意到,2011年底,《澳门理工学报》开设了“总编视角”这一专栏,在此后的4年时间里,来自“三大核心”的主编或负责人皆曾在“总编视角”撰写长篇专文,阐述其产品的原理和作用。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分析其观点及其产品的最新也是最全面的文本。本文意在通过对这些文本的解读,分析“三大核心”的意义与局限,明确其应有的定位和可能的作用,并就“三大核心”发展进路问题,提供一个思路。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