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如影随形:四十年来学术期刊编辑的身份焦虑——1978~2017年学术期刊史的一个侧面
在线阅读 收藏

伴随百多年前中国学术期刊的诞生,学术期刊编辑、作者、读者也就诞生了。在此后的大半个世纪时间里,三者的角色虽有不同,但身份差异并不那么泾渭分明,这是因为三者的身份有着相当大的重合度,“编研一体”是学术期刊的常态,所以,尽管角色有异,倒也没什么身份上的冲突。

学术期刊编辑与作者的关系成为一个需要反复论说的话题,实际上只是近40年来的事。随着1980年代学术期刊体制的确立,历史上那种“编研一体”、编辑与学者身份可自由切换的情况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职业编辑人;学术期刊数量的不断增加,则使职业编辑队伍不断壮大,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学术期刊编辑作为一个群体从学者队伍中分离出来,归入了职业出版人的队伍,必然面临身份重建问题,如何重新定位其与学者的关系遂成为关键。

40年来,不管学术研究环境有何变化,不管科研队伍有何变化,也不管学术期刊有何变化,有关学术期刊编辑与作者关系问题的讨论始终热度不减。检阅中国知网可知,讨论这一问题的论文自1970年代后期开始零星出现,到1980年代中期之后,每年都有数篇到十多篇乃至数十篇相关论文公开发表,直到进入新世纪,这一题材的论文数量逐年增长的趋势还非常明显。每一次探讨,每一个解释框架的问世,似乎都在理论上解决了问题,然而,却又都免不了在实践中碰壁,于是,新一轮的探讨、解释、碰壁随即锲而不舍地展开。

如果留意一下这些参与讨论的论文作者,就会发现几乎都是编辑,高校学报编辑尤多。按说一个讨论两者关系的论题,应该双方都参与讨论才比较正常;与编辑队伍相比,作者队伍要庞大许多,参与讨论的人应该更多;但在实际讨论中,作者——其实也就是各学科学者——几乎不关心此问题,或者即使关心期刊,也很少从其与编辑的关系来切入,而更多地表现出对学术期刊的批评。只有编辑特别是学报编辑40年来始终热衷于此问题,恰恰印证了身份定位的困难以及由此引发的身份焦虑如影随形,挥之不去。

本文意在通过对40年来编辑与作者关系讨论的回顾与梳理,揭示其所表现出来的学术期刊特别是高校学报编辑身份焦虑的根源以及对学术期刊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