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论面子在中国的社会性存在
  • 报告作者:何友晖
  • 报告字数:16677 字
  • 报告页数:16 页
  • 所属图书: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第二辑
  • 图书作者:翟学伟
  • 出版日期:2006年06月
  • 浏览人数:
  • 下载次数:
摘要
中国著名作家鲁迅曾经写到,“但面子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不想还好,一想可就觉得糊涂”(Lu,Hsün,1934:129)。虽然每个人似乎对于面子所涵括的东西都有一些看法,但是很难对其做出精确的界定。林语堂感到面子是“无法定义”的(Lin,Yü-tang,1935:202);他说面子“抽象而不可捉摸,然而它却是调节中国人社会交往的最细腻的标准”(Lin,Yü-tang,1935:200)。当然,面子的概念源于汉语,它是汉语的“脸”和“面子”的英文直译(参看:《简明牛津英语词典》,1944;《韦伯斯特词典》,1958)。胡先晋(Hu,1944)依据判断行为的两种不同标准对面子的两个中文概念——脸和面子做了重要的区分。面子“代表了一种在美国广为重视的声誉:即通过出人头地,以及通过成功和炫耀而获得的名望”(P.45)。另一方面,脸“代表社会对于个体的自我道德特征的完整性的信心,一旦失去,个体将无法正常地在社群中活动。脸既是一种维护道德标准的社会制约力,同时也是一种内化的制约力”(P.45)。然而,应该指出的是,面子的概念也并非完全没有道德的内容。而且,脸和面子的意义随语境而变化,并且在某些情境中
>>
作者简介

何友晖: 暂无简介

相关报告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