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中国人面子的动力:从概念化到测量
  • 报告作者:何友晖
  • 报告字数:14112 字
  • 报告页数:14 页
  • 所属图书: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第二辑
  • 图书作者:翟学伟
  • 出版日期:2006年06月
  • 浏览人数:
  • 下载次数:
摘要
在这一章中,我试图探讨面子的动力问题。对这个领域的认知图是基于以前所建构的两条分析线索,一条是有关面子的概念(Ho,1976),另一条是有关关系取向的方法论意涵(Ho,1991)。所谓关系取向或者关系主义(relationalism),是指无论社会阶级或文化有什么样的差异,社会行为总是发生在关系脉络中。因此,我们的分析单位不是个体,而是关系中的个体(individual-in-relations)。就关系脉络而言,我的意思是指社会脉络,特别是人际脉络。最重要的关系脉络是那些包含角色和(或者)身份关系的部分。而关系取向会面临当代主流心理学之方法论的个体主义的偏见。关系取向要求理论者在试图解释个体行为之前,必须考虑社会关系是如何被界定的。因此,一个合理的解释就需要使支配人际关系的常规期待和行为规范变得明晰。在关系主义方法论的指导下,用于理论建构的智识工具就是那些具有关系性特征的概念,比如交互性、相互依赖、相互关联或者两人轴(dyads)。与个体主义的概念(例如,行动者、个我、自我)相比,关系概念对反映社会行为发生的关系性脉络之分析更有帮助。面子就是一个最好的关系性的概念。事实上,关系主义的
>>
作者简介

何友晖: 暂无简介

相关报告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