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些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北京日益成为全球知名的国际化大都市。近40年来,北京已经从社会主义革命之都、工业之都,发展、转型为后工业时代的消费之都、文化之都。1980年代以来,以电影、电视剧为代表的大众文化成为塑造北京文化形象的重要媒介。关于北京的文化符号主要有三种表现形态:一是老北京,主要是新中国成立前的北京历史与文化形象,如胡同、四合院等空间;二是革命北京、红色北京,主要是1950至1970年代与社会主义北京有关的历史记忆和城市空间,如大杂院、家属楼、顽主的大院;...
近些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北京日益成为全球知名的国际化大都市。近40年来,北京已经从社会主义革命之都、工业之都,发展、转型为后工业时代的消费之都、文化之都。1980年代以来,以电影、电视剧为代表的大众文化成为塑造北京文化形象的重要媒介。关于北京的文化符号主要有三种表现形态:一是老北京,主要是新中国成立前的北京历史与文化形象,如胡同、四合院等空间;二是革命北京、红色北京,主要是1950至1970年代与社会主义北京有关的历史记忆和城市空间,如大杂院、家属楼、顽主的大院;三是现代北京、国际之都,也就是与纽约、东京、香港等相并列的国际化大都市,如流光溢彩的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围绕着这样三种古老北京、革命北京和现代北京的文化符号,出现了大量的影视剧作品,这些不同的历史叙述空间塑造出不同的北京文化形象,而这些北京形象在不同时代的流行也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心理。老北京“重现”于1980年代,“城南旧事”这一怀旧和审美的空间被追溯为北京的前史和文化北京的代表;红色北京开始于1990年代,在消费主义、市场化的氛围中,青春与北京成为“激情燃烧的岁月”;而新北京则浮现于21世纪以来的青春剧和青春片
<<
>>
作者简介
张慧瑜: 1980年生于山东。北京大学博士,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助理教授。研究领域为影视文化、媒介批评和大众文化。出版专著有《历史魅影:中国电影文化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2015)、《视觉现代性:20世纪中国的主体呈现》(人民出版社,2012)等。近些年在《读书》、《开放时代》、《电影艺术》、《文艺研究》、《人民日报》、《南风窗》、《二十一世纪》(香港)、《台湾社会研究季刊》(台湾)等发表文章200余篇。曾获2018年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学会奖』论文类(评论)一等奖、2016年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九届『学会奖』著作类(专著)一等奖、2014年中国电影金鸡奖理论评论奖论文三等奖、第一届华语电影研究优秀论文二等奖等。担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香港电影委员会委员。2015年至2016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文学系从事访问研究工作。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