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阳光灿烂的日子”:消费主义时代的北京景观
  • 报告作者:张慧瑜
  • 报告字数:26684 字
  • 报告页数:36 页
  • 所属图书:城市北京与文化书写
  • 所属丛书: 北京文化研究丛书 订阅
  • 图书作者:张慧瑜
  • 出版日期:2018年10月
  • 浏览人数:
  • 下载次数:
摘要
如果说1980年代形成了老北京、顽主北京和平民北京等三种北京形象,那么1990年代在消费主义背景下这样三种形象又发生了新的变化,老北京变成了古玩北京、文化北京,顽主北京则转化为姜文的“青春怀旧”与冯小刚的商业贺岁电影,而以胡同、四合院为代表的平民北京依然是讲述“现实主义”北京的典型空间,如电视剧《渴望》(1990年)、《皇城根儿》(1992年)等都讲述了当代北京普通百姓的人间悲喜剧。相比现代文学中的穷苦人以及胡同北京里的百姓故事保留了一些平民视角,199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另外两种新的北京故事:一是民国北京的“商战剧”,如《琉璃厂传奇》(1998年)、《大宅门》(2001年)、《大栅栏》(2001年)、《人生几度秋凉》(2003年)、《五月槐花香》(2004年)等;二是“帝王剧”,如《慈禧西行》(1995年)、《雍正王朝》(1997年)、《日落紫禁城》(1998年)、《康熙王朝》(2001年)、《乾隆王朝》(2002年)等。这些故事中的北京被展示为家族企业、帝王争霸的大舞台,这也与市场化改革中个人主义英雄、成功者的故事有关。与1980年代逃离体制、寻找体制外的空间不同,1990年代的市场
>>
作者简介

张慧瑜: 1980年生于山东。北京大学博士,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助理教授。研究领域为影视文化、媒介批评和大众文化。出版专著有《历史魅影:中国电影文化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2015)、《视觉现代性:20世纪中国的主体呈现》(人民出版社,2012)等。近些年在《读书》、《开放时代》、《电影艺术》、《文艺研究》、《人民日报》、《南风窗》、《二十一世纪》(香港)、《台湾社会研究季刊》(台湾)等发表文章200余篇。曾获2018年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学会奖』论文类(评论)一等奖、2016年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九届『学会奖』著作类(专著)一等奖、2014年中国电影金鸡奖理论评论奖论文三等奖、第一届华语电影研究优秀论文二等奖等。担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香港电影委员会委员。2015年至2016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文学系从事访问研究工作。

相关报告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