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父亲的位置与两个时代的参照
  • 报告作者:张慧瑜
  • 报告字数:18854 字
  • 报告页数:26 页
  • 所属图书:城市北京与文化书写
  • 所属丛书: 北京文化研究丛书 订阅
  • 图书作者:张慧瑜
  • 出版日期:2018年10月
  • 浏览人数:
  • 下载次数:
摘要
本书主要以1980年代、1990年代和21世纪以来不同的时代为背景,呈现不同时代里的北京故事。从这些故事里大致可以看出这样四种类型:一是北京青年的故事,从1980年代的“待业青年”自力更生,到1990年代的顽主开文化公司,再到21世纪以来的青年屌丝渴望逆袭,这反映了不同时代青年人的社会境遇;二是,两个时代、两种体制的故事,1980年代北京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下的单位制向市场经济的公司制的转变,也塑造了两种不同的社会空间和人格,分别是单位制下邻里家庭互助与自由竞争的原子化社会,这样两种不同以及个人与体制的关系也是北京故事经常处理的主题;三是,历史故事,由于北京作为元明清的古都、在近现代历史中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形成了古装剧(清宫戏、宫廷剧)、现当代历史剧(民国剧、当代史)等;四是,平民北京的故事,从老舍笔下的北京开始,普通百姓、平民就经常成为北京故事的主角,也形成了一种现实主义的批判视野。这些叙事类型和文化传统对未来的北京题材影视剧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这一部分,我将分析几部近期上映的与北京有关的电影,分别是张艺谋的《归来》(2014年)、王小帅的《闯入者》(2015年)、管虎的《老炮儿
>>
作者简介

张慧瑜: 1980年生于山东。北京大学博士,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助理教授。研究领域为影视文化、媒介批评和大众文化。出版专著有《历史魅影:中国电影文化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2015)、《视觉现代性:20世纪中国的主体呈现》(人民出版社,2012)等。近些年在《读书》、《开放时代》、《电影艺术》、《文艺研究》、《人民日报》、《南风窗》、《二十一世纪》(香港)、《台湾社会研究季刊》(台湾)等发表文章200余篇。曾获2018年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学会奖』论文类(评论)一等奖、2016年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九届『学会奖』著作类(专著)一等奖、2014年中国电影金鸡奖理论评论奖论文三等奖、第一届华语电影研究优秀论文二等奖等。担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香港电影委员会委员。2015年至2016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文学系从事访问研究工作。

相关报告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