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古往今来,幸福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一个恒久不变又与时俱进的话题,蕴含着人们的价值渴望和追求。目前,幸福感研究在世界范围的不同学科领域形成了热潮,是国内外学术界高度关注的热点。对居民幸福研究可以体现一个国家的发展观,是与经济可持续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紧密相关的。人们对幸福的追求,以及学术界对幸福研究的关注,都与人们对经济迅猛发展和现代化的反思密切相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在飞速发展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与此相伴的是各式各样的社会...
古往今来,幸福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一个恒久不变又与时俱进的话题,蕴含着人们的价值渴望和追求。目前,幸福感研究在世界范围的不同学科领域形成了热潮,是国内外学术界高度关注的热点。对居民幸福研究可以体现一个国家的发展观,是与经济可持续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紧密相关的。人们对幸福的追求,以及学术界对幸福研究的关注,都与人们对经济迅猛发展和现代化的反思密切相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在飞速发展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与此相伴的是各式各样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党和国家开始转变执政理念、创新发展方式,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当前,我国正在践行的和谐社会理念,就是把增强人们幸福感、提高人们生活满意度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Erasmus大学的Rutt Veenhoven教授对中国进行的3次幸福调查的数据表明,中国1990年国民幸福指数为6.64(标度为1~10,10为最高),1995年上升到7.08,但 2001年却下降到6.60。而发达国家如美国(1946~2002年)的国民幸福指数的平均值为6.92,特别是1973年至2004 年间,国民幸福指数增加了0.31,年平均增加0.
<<
>>
作者简介
张爱萍: 0
女,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管理专业,获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任塔里木大学副校长,曾任石河子大学党委宣传部长,研究生工作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团委书记等。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社会发展与社会治理,少数民族心理与民族关系,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担任农村与区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博士生导师,指导研究生20余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疆南疆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机制研究》(14AZD054)、国家社科基金《新疆少数民族城镇居民幸福感与构建和谐新疆研究》(09BSH047)、“荣达教育资助基金”《新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实践研究》(RDTJ13016)等七项省部级以上课题。出版专著《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幸福感研究》,近5年发表论文20余篇。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