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根据已有的幸福感研究理论和本研究的研究问题,设计了研究思路和路径,选取了量性研究为主,质性研究为辅的方法。本研究从新疆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和民族归属及新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等多个因素考虑,通过使用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SWBS-CC)和自编居民满意度量表,按照“检验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校改、完善量表→以量表为工具分族别抽取样本测量→对有效测量数据进行筛选和统计分析”的路径,确定新疆少数民族城镇居民幸福感影响因素,探讨其与构建和谐新疆的关系,进而分析...
根据已有的幸福感研究理论和本研究的研究问题,设计了研究思路和路径,选取了量性研究为主,质性研究为辅的方法。本研究从新疆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和民族归属及新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等多个因素考虑,通过使用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SWBS-CC)和自编居民满意度量表,按照“检验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校改、完善量表→以量表为工具分族别抽取样本测量→对有效测量数据进行筛选和统计分析”的路径,确定新疆少数民族城镇居民幸福感影响因素,探讨其与构建和谐新疆的关系,进而分析其对构建和谐新疆的意义和作用,构建一套在少数民族地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幸福感评价指标体系。在上述基础上对大量材料、数据进行分析整合,运用幸福指标体系对新疆社会和谐程度进行监测和评估,对新疆社会整体发展水平进行衡量,最终为新疆各级政府制定政策、实现各民族幸福与和谐的终极目标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依据和实践参考。认知动机学说认为人的认知结构调节着人的幸福感的环境影响,每个人都是生活在自己的主观世界,研究也发现,人们对同样的情境解释与反应方式是不同的,幸福者与不幸福者对解释、回忆的方式是不同的。但笔者认为人的认知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会因为经历、
<<
>>
作者简介
张爱萍: 0
女,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管理专业,获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任塔里木大学副校长,曾任石河子大学党委宣传部长,研究生工作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团委书记等。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社会发展与社会治理,少数民族心理与民族关系,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担任农村与区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博士生导师,指导研究生20余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疆南疆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机制研究》(14AZD054)、国家社科基金《新疆少数民族城镇居民幸福感与构建和谐新疆研究》(09BSH047)、“荣达教育资助基金”《新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实践研究》(RDTJ13016)等七项省部级以上课题。出版专著《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幸福感研究》,近5年发表论文20余篇。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