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族群归属的自我认同与社会定义
  • 报告作者:菅志翔
  • 报告字数:13921 字
  • 报告页数:16 页
  • 所属图书:中国的民族识别及其反思
  • 图书作者:祁进玉
  • 出版日期:2016年11月
  • 浏览人数:
  • 下载次数:
摘要
个人组织形成群体的社会过程最核心的机制是认同和辨异,即人们的族群身份认同。一个族群,首先具有体质(有形)和语言、宗教、价值观念等文化)(无形)的客观基础。在这个族群与其他族群接触交往中,通过在这些有形、无形方面异同程度的认识,形成不同层次的“认同”和“认异”。在族群成员们的社会活动中,在这样的客观基础上,会自然地萌发“群体意识”。“族群认同”是在与其他群体接触时才发生的问题,在人们置身于不断扩大的“群体”并与其他“群体”接触时,认同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因此,族群认同具有多层次性。这种经由接触而自然萌发或者经由传播而获得的族群身份意识是一种族群成员关于自己族群身份的自我定义。在通过接触而形成的群体特征的连续统中,用来作为族群区分判断标准的有体质特征、血统世系、身体表征以及其他被成员之间认为是显在的判断尺度。制度的和阶级的因素也纠缠在对具有特定情境的群体关联序列的感性判断中。在社会生活中,这些用以判断自我和他人族群身份的标准往往发生变动,会使人们对身份的判断变得模糊。需要人们做出判断的刺激越是模棱两可,人们越是倾向于围绕他们的各种观点进行判断。这种情况下,他人的观点具有特殊影响力。这种影响
>>
作者简介

菅志翔: 菅志翔(1968~ ),女,回族,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著有《族群归属的自我认同与社会定义》等。

相关报告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