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经历了从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转型之后,一个日益开放多元的高师院校体系逐步建立起来,成为培养中小学教师的主体力量。除了高师院校,还有综合院校和其他专业院校也参与了高等教育层次的教师培养,教师教育高校系统的边界充满了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从广义上讲,高师院校包括所有培养专科、本科或研究生层次中小学教师和职业学校教师的高等院校。这就涵盖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等进入首批教育博士试点单位的综合大学。尽管它们参与了教师教育,但是,把这些大学...
在经历了从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转型之后,一个日益开放多元的高师院校体系逐步建立起来,成为培养中小学教师的主体力量。除了高师院校,还有综合院校和其他专业院校也参与了高等教育层次的教师培养,教师教育高校系统的边界充满了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从广义上讲,高师院校包括所有培养专科、本科或研究生层次中小学教师和职业学校教师的高等院校。这就涵盖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等进入首批教育博士试点单位的综合大学。尽管它们参与了教师教育,但是,把这些大学列入高师院校难以被人们接受。在本书中,我们所研究的高师院校以培养专科、本科或研究生层次中小学教师或职业学校教师为主要职能,并且在学校名称中包含“师范”称谓的高等院校。从学校组织来看,基于不同的历史积淀、传统优势和发展定位,高师院校演化出了不同类型的组织模式。这体现了高师院校结合新的时代背景进行的大胆尝试与创新,为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合格师资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处在从单一封闭体系向多元开放体系的急剧转型期,高师院校的组织变革也还有诸多需要进一步探索和解决的难题。
<<
>>
作者简介
侯小兵: 教育学博士,绵阳师范学院教务处副处长,研究员、兼职硕士生导师,曾在苏州大学教育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承担教育学、创造学、教育心理学等课程教学任务,主持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先后主持完成各级各类教育科研课题15项,省级、校级教研教改课题4项,参与多项。在《教育研究》《中国高教研究》《教师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等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等出版专著、教材8部。先后获得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1项,四川省普通教育教学成果奖1项,四川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奖2项,绵阳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项。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