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转型背景下的社会网络与职业流动
职业流动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从理论上讲,调节职业流动的机制大体有3种,即计划分配机制、市场机制、社会网络机制。从计划向市场的过渡,就是社会资源配置机制转变的过程。本章将依据天津1999年就业调查资料,考察社会网络在不同体制时代对职业流动的作用及其变化。我们在评述社会网络在市场经济和再分配经济中不同作用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社会网络在转型经济中作用的4个理论假设,即市场化假设、权力维续假设、机制共存假设和体制洞假设。然后分析天津调查资料,检验上述理论假设。
一 社会网络在职业流动中的作用
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1973)提出了社会网络在职业流动中的作用这一问题,并对它进行了研究。之后,近30年的研究证明了社会网络在职业流动中的作用,包括这种作用在不同经济体制中的差异。
(一)社会网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市场经济是不完善的经济,主要表现为信息不对称(Information Asymmetry),即信息拥有者的信息是确定的、丰足的,而信息需要者得不到确定的信息,其信息量也是相对贫乏的(Devine & Kiefer,1991)。例如,劳动力市场中的信息传播就是不对称的:雇主拥有确定的、丰足的工作信息,但并不能获得有关求职者的全部信息;同样,求职者往往不能得到有关职业的可靠和充分的信息,也不能将个人的全部情况告诉雇主。在这样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劳动力市场中,很难想象劳动力的配置是职遇其人、人施其才、才尽其用,无序流动和自愿失业是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