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大运河文化带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研究(2014~2017)
中国大运河是纵贯南北、横亘古今的中华历史文化长廊和世界文化遗产。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大运河为中国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也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和流动的文化。如今大运河文化,已内化为中华民族悠远绵长的文化基因,成为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营养,具有巨大的文化和旅游价值。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规划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以运河遗产为核心,以文化带建设为抓手,保护、传承和利用好运河文化和旅游资源,是值得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 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利用现状
(一)大运河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保护形式多样
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全长3200多公里,其中京杭大运河包括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会通河、中(运)河、淮扬运河和江南运河等段,隋唐大运河包括永济渠和通济渠等段,浙东运河主要指杭州至宁波段。大运河是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活态遗产,沟通融汇京津、燕赵、齐鲁、中原、淮扬、吴越等地域文化,以及水利文化、漕运文化、船舶文化、商事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形态,形成了诗意的人居环境、独特的建筑风格、精湛的手工技艺、众多的名人故事以及丰富的民间艺术和民风民俗,至今仍散发勃勃生机。沿线水工遗存、运河故道、名城古镇等物质文化遗产超过1200项,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河道遗产、水工遗存、附属遗存及相关遗产共计58处。在已经颁布的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