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分析
一 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发展历程
自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的重要思想之后,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产学研合作的伟大工程。总体上来讲中国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经历了起步探索、协调发展、战略转型、重点突破四大阶段。
起步探索这一阶段主要指1980~1990年的发展历程。1980年是全面改革开放的开始阶段,中国的经济建设工作被提到了战略中心地位。1982年,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国家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形势,提出了科技和经济协同发展的要求。1984年中共中央提出“科学技术要为国民经济服务”的号召,激励高等院校将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198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正式成立,资助大学和科研机构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引入了争取研究经费的竞争制度,开始实施开放科学体制。1986年3月邓小平同志批示的“863计划”标志着中国发展高科技战略的确定。1988年中国第一个科技工业园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其前身为北京新技术发展试验区)诞生,中关村科技园区为大学和企业的合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尤其在高科技行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991~2005年为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全面协调发展阶段。1991~2000年,全国各大学纷纷成立大学科技园区,为企业创新提供孵化器、技术转移、创业服务等,到2000年年底,国家大学科技园区已达到40家。1992~2005年,全国每年参与产学研合作的企业近10万家,大学8000余所,合作开发或转让的成果17万多项,产学研协同创新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
2006~2010年为我国产学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