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源型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石油或矿藏所带来的自然财富并非绝对的天赐之福。美国、加拿大、挪威这样的国家曾经用他们的自然财富构造了坚实的工业扩张基础。而在某些国家,这些自然资源只是腐败政府的政府官员或军阀们掠夺、寻租的目标。
——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7版),2004,第477页。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毅中在发布会上说,今年以来,通过对煤矿重特大事故的查处,深深感到事故多发背后的腐败。中国监察部副部长陈昌智透露,截至10月20日,全国共报告登记在煤矿投资入股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国有企业负责人4578人,登记入股金额6.53亿元,已经撤资4.73亿元。
——中国新闻网,2005年11月1日
一 研究背景
如果仅仅用经济学理论分析自然资源对国家、地区或者城市的影响,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有利于国家、地区或城市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的提高。作为一个最基本的生产要素禀赋,自然资源的发现与开采使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扩大了产出边界,从而增大了福利水平。但是,产出可能性的扩大并不自动保证真实产出也会到达边界前沿:正如萨缪尔森等指出的,这些自然财富并非必然是天赐之福,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旦发现自然资源,几乎总是诱发豪强势力介入争夺,导致战争动乱,人民陷入水火。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出了增长和稳定上的“中国奇迹”,但是,2005年8月,中央政府却下达了一项非常坚决的命令:政府官员和国有企业负责人必须在一个月内从煤矿投资中撤出资金,否则,严厉惩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