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权债务适度规模研究
一 引言
因债而起的本轮全球经济动荡深刻影响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如果说,美国算是通过自身调试暂时度过次贷危机,那么,欧洲多国的主权债务问题至今未能画上休止符。为什么“欧盟债务规模警戒线”失去了约束效力?多大的主权债务规模才算适度?带着这样的老问题,面对变化的新局面,重新测定主要国家的主权债务规模基准,并提炼适用大多数国家的基本理论框架,成为本文的主要任务。
二 文献述评
迄今为止,关于主权债务适度规模的研究,引用频率最高的论文是Barro发表在《政治经济学杂志》(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上的两篇文章(Barro,1974,1979)。其研究分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主权债务规模快速累积的原因,提出主权债务研究的核心是根据时代与环境变化,重新核定决定主权债务规模的关键因素,并以此探究经济发展、国家财政所涉及的宏微观变量与主权债务发行数量之间的关系。此后,诸多学者参与了以此为基点的讨论甚至辩论(Buchanan,1976;Buiter,1984,1992;Blanchard,1985,1990;Eisner,1986;Hamilton和Flavin,1986)。在此期间,率先发展出严谨理论和检验模型的要属Hamilton和Flavin(1986)。该文以“政府借贷极限”为题,依托时间序列分析领域的研究进展,成功运用微观预期贴现的做法,将宏观领域长期关注的债务规模收敛问题与微观层面的借款约束机制相对接,形成了简练而具有较强解释力的理论体系与分析框架。近期比较重要的研究包括:主权债务规模动态与静态关系讨论(高培勇,1995;Ljungqvist和Sargent,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