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以来劳动力市场的主要变化
“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劳动力市场出现的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劳动力短缺的频繁出现以及普通工人工资水平的加速上扬。2001~2006年,农民工平均实际工资的年复合增长率为6.7%;而2007~2012年增长到12.7%。同时,非农劳动力市场上对农业劳动力逐渐增加的需求,不仅从数量上导致劳动力短缺的出现,也在价格上推动了不同行业和地区的工资趋同。根据国家发改委“农产品成本监测”资料,我们以农业中三种主要粮食作物稻谷、小麦、玉米的平均雇工工价反映农业劳动力投入的平均成本,以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监测调查”提供的农民工工资信息反映非农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水平,可以发现二者呈现明显的趋同。2001年,农民工平均日工资水平高出农业中雇工日工资35.8%,到2003年二者的差距达到峰值42.5%,随后,二者开始趋同。2013年,农民工平均日工资水平仅比农业雇工日工资高出4.5%。
图2 农业雇工工资和农民工工资变化
普通工人的工资上涨,对于以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的经济影响明显。一旦劳动力成本的上升速度快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则意味着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的比较优势的削弱,在这种情况下,经济结构的转换与升级的压力将大大增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刻不容缓。
图3展示了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单位劳动力成本(即人均劳动力成本与劳均产出之比)的变化情况以及与一些主要的制造业大国的比较。图3(a)显示,“十一五”时期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与劳动力成本总体保持同步增长,但在“十二五”时期,劳动力成本的增长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