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图表库
图片名称: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统计
出版时间: 2015年05月

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理论探讨及外部环境分析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为此,一些区域积极探索建立自由贸易园区,力求在更高的层次上整合资源,再造新优势。2013年8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并强调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区),是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更加积极主动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将成为推进改革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试验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发挥示范带动、服务全国的积极作用,以拓展经济增长的新空间,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改革出台,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时代动因。

就国际形势而言,后金融危机时代,新的全球化经济治理格局正在形成。当前,美国正在亚太和欧洲推动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以及TiSA(全球服务贸易协定)。TPP、TTIP和TiSA都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自由贸易协定(FTA)模式,因此如果诸多协议谈判在预期内顺利完成,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世界经济贸易规则、标准和格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就是要先行试验国际经贸新规则、新标准,积累新形势下参与双边、多边、区域合作的经验,为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开展相关谈判提供参考,从而为中国参与新国际经贸规则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