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篇:我国DT再造商业模式与组织模式
任何一轮大的技术革命,如果不能在微观层面的商业模式与组织模式上取得实质性突破,就很难说是实现了时代性的跨越。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文明的第一阶段IT时代,再到第二阶段DT时代,都是如此。
我们的初步研究发现,在以“云计算+大数据”为主要表征的DT时代下,B端终于能够孕育出真正满足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的商业模式了(C2B),而与这一商业模式相对应的,则是“大平台+小前端”的企业内部与企业之间的组织方式(云端制)。
(一)20世纪70年代:一个极为重要的时间节点
20世纪20年代,“泰勒制”和“福特制”一起,在美国各个工业部门都得到了推广(这就是美国20年代的“产业合理化运动”),它们共同塑造了工业时代美国经济模式在微观层面上最为坚实的内核。
从美国经济的总体发展来看,“1890~1921年,工人的实际工资增长了一倍,每周平均工作时间从60小时降至50小时。1919~1929年十年间,劳动效率提高了43%。历史学家所罗门·法布里坎特把这一时期生产率的快速提高归结为三个因素:一是大批量的生产方法;二是以泰勒科学管理理论为代表的管理学说;三是更好、更廉价的动力来源”。[1]
大生产为世界产出了源源不绝的丰富商品,从汽车到家电,在一个又一个的行业里,原来高高在上的奢侈品,由于技术进步和市场扩大而变成了必需品。到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几乎所有的行业都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由卖方市场逐渐转为买方市场。
如《商业周刊》中的一篇报道所述:“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整个美国都是一幅千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