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理和政治版图来看,马来西亚由西马和东马组成。19世纪以来,马来亚
马来西亚著名华文教育史专家郑良树先生曾在《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第一分册)》中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论述:“如果以中国南方大都市广州为中心,以印尼首都雅加达为半径,向左右摆动划出一个半圆的扇面,那么,这扇面内的地域,不但聚集着疏密不等的华族人口,而且其土地的开发、经济的发展、政治的演变、文化的塑造以及历史的撰述,都离不开这个民族,个别国家甚至于或深或浅地染上了这个民族的风采。”
就马来西亚而言,最早上岸的华族“庙宇”——矗立于马六甲的“青云亭”——已在大马风雨飘摇四百载,其发展及演变已经成为华族早期历史的一部分。随“庙宇”之后登陆的,是华族的社会组织——这些基于会党的、血缘的、地缘的、业缘的组织纷纷在这块土地上建立起华族的堡垒。社会组织的成立意味着华族安身立命的基本架构大致上构筑完成。这样的发展模式在东南亚其他国家具有普遍意义。
有了原生性的组织,华社立刻进行第二阶段的建设——传播自己的文化。在这项工程中,最根本及最有效的方式便是创办学校,通过学校,向自己的子弟传播祖先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有关这一点,二战期间推行种族灭绝政策的阿道夫·希特勒倒是领悟得十分透彻,他说:“要消灭一个民族,首先瓦解它的文化;要瓦解它的文化,首先消灭承载它的语言;要消灭这种语言,首先要从他们的学校里下手。”
在19世纪以前,东南亚地区的中国移民大部分是在国内受到剥削、欺凌而难以为生的沿海各省的农民和贫民。他们在下南洋谋生以前,并没受过什么教育,在侨居地主要从事各种艰苦的体力劳动。换言之,这种早期移民社会是由劳动阶层构成。无论是从殖民统治者的统治与愿望来说,还是就当时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文化教育及劳动居住生活的条件而论,他们都没有必要和可能接受华文教育。因此,19世纪以前,东南亚华侨大多处于文盲状态。由于个别地区出现了少量义学和私塾,学界也将19世纪以前的私塾教育看作华文教育的孕育时期。在新式教育出现之前,马来亚地区有过一个相当漫长的私塾教育时期,它从19世纪初叶开始,一直跨越到20世纪初,前后持续一百年左右。
随着东南亚各地华侨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自尊心的增强,广大华侨深感子女在当地学校上学,受到当地政府及西方殖民者的歧视和刁难,又没有机会接受中华文化的教育,因此,19世纪末,华裔商人和知识分子开始自办学校。事实上,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兴学运动,是一段民族文化自强运动的历史。这场被冠名为“儒教复兴运动”或“儒学运动”的兴学活动旨在将儒学变成华人共同的宗教信仰并使其成为团结华社的精神力量。这种民族文化自强运动在东南亚表现为建孔庙、设学堂等。在马来亚地区,由于西方各教会在当地办的教会学校比较普遍,教会中为华人设立的方言班也较为普遍;再加上新加坡、马来亚地区拥有一批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华侨富商,中国与马来亚的关系也较为密切等因素,马来亚的华文教育相对其他地区发展地较为迅速。马来亚各地华侨中小学纷纷建立和普及之后,最大的困难及问题之一就是师资匮乏。马来半岛的华校在建立初期,绝大部分教师和校长均从中国聘请过来。后来,为了配合英殖民政府的教育政策及当时的需求,开始开办师范传习所,培养本土师资。1906年,刘士骥
在1920年之前,英殖民地政府对华社的教育活动一向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任其自由发展。1919年中国爆发五四运动之后,英殖民地政府担心马来半岛的华校师生受到当时中国反殖民地政治思潮的影响进行颠覆活动,便在1920年颁布学校注册法令——《1920年学校注册条例》(Registration of Schools Ordinance 1920)。英殖民地政府颁布的《1920年学校注册条例》告别了其对华文教育漠不关心的时代,开始管制华文学校及华校教师。《1920年学校注册条例》表面上用来管制所有学校,但其矛头实际上直指华校,想将之加以控制,并且阻止华校师生参加有关政治方面的活动,以免损害殖民地政府的利益。这项法令实施之后,还在1926、1934、1938年多次进行修改,以加强对华校的管制。
此后,殖民政府一方面资助少数华校开办师训班,以协助华校克服本土师资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开始严厉打压华文教育的发展。《1920年学校注册条例》的颁布受到了华社和华校教师义正词严的抗议,在华社的坚守和抗争下,大量华校师范班不断成长壮大。马来西亚本土华校师资的培养主要得益于华文中学的创立与发展以及随后华文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从20世纪初期开始,一直到二战来临之前,各处师范班此起彼伏地出现在马来亚各地,但是这些师范班往往开开停停,无法持久。从本质上看,这一时期的师范班与华文中学并无太大差异,许多学校忽而改为初中,忽而改为简师。马来亚地区乃至东南亚地区,师范教育之所以发展不起来,主要因为华侨社会是商业社会,华侨创办华文学校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子女学习掌握中华语言、文化、礼教等;另外就是希望子女在掌握一定文化知识后能子承父业,协助家庭谋生;最后是由于教员薪水低,没有什么前途,所以生源极少。
学界一般认为从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41年间,是东南亚现代华文教育兴起并取得一定发展的时期,这种渐进式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00~1911年)为现代华文学校的兴起时期;第二阶段(1912~1941年)为现代华文教育的发展时期。现代华文教育初期的发展,推动力主要来自中国的政治运动。之后,华人社会对母语教育的关注及斥资建校的精神是支持整个华教继续成长的主要动力。19世纪末,清政府为了挽救摇摇欲坠的政权,一改过去禁止、排斥、歧视华侨的政策,转向笼络怀柔的策略。这种政策的改变最突出的表现之一就是对华文教育政策的改变。1909年,清政府颁布第一部国籍法《大清国籍条例》,这个以“血统主义”为依据的国籍条例,大大增强了海外华侨的中国意识。这一时期的华文教育系中国的侨民教育
总之,马来西亚独立之前华人的文化思想表现为继承小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