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目前正处于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期。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突破了“贫困陷阱”,超过了中高收入国家的下限;从国际上看,2008年9月以来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可能导致各个主要经济大国的分野。本书以上述两大背景为基础分析了下面三个问题:一是2009~2010年中国与世界的经济增长,结论是2009年中国经济已基本摆脱了外部冲击的影响,逐步回到了正常增长轨道;2010年的中国经济将继续向好。世界经济2009年的恢复也好于预期,2010年将逐步走出危机。二是中国各省区市1990~2007年的可持续发展评价,基本结论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经济增长的质量不断提高,各地的可持续发展机制也得以强化。我们选取四组三级共60个左右的指标进行分析,经过测算,1990~2007年,全国可持续发展水平整体上升了193%,当然各地区之间差距还很大。三是中国的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有实证研究表明,城市化水平与单位资本GDP间的相关系数高达0.85。原因是人口和资源的空间集聚产生了规模收益递增的效应。对于工业化的城市,聚集效应更明显,因为知识和新技术在交流、竞争和传播等方面效率更高,城市运行成本低(因公用设施密集),产出效率高。可以观察到,以东亚为主的新兴经济体走的正是以大城市圈为特征的、围绕工业化而展开城市化的路子。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的城市化将不断承担起推动经济增长的重任,我们测算的结果表明,中国目前正处在加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它将与不断现代化的工业一起成为支撑中国经济的支柱。
张自然: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副秘书长兼城市碳中和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两次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作为子课题负责人或主要成员参与了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课题。在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参与编撰的《中国经济增长报告》分别获2014年、2015年和201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皮书报告奖一等奖,2020年、202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皮书报告奖二等奖;2014年和202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皮书奖三等奖,2018年、201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皮书奖二等奖;专著《中国城市化模式、演进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研究》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并被评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2016年十项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成果之一。
刘霞辉: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二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战略研究会经济战略专业委员会主任、“宏观经济蓝皮书”联合主编,曾任经济增长研究室主任、《经济研究》副主编。从事中国经济增长问题、结构变化与就业、宏观经济稳定、行业与企业战略等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提高宏观调控水平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资产价格波动与宏观经济稳定”“经济增长前沿”,中组部交办课题“国内外专业人才资源开发政策比较研究”等,出版《中国经济增长前沿》《中国经济增长前沿Ⅱ》等著作,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等转载。《论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一文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张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二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年加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历任宏观经济学研究室副主任、经济增长研究室主任、经济所所长助理、经济所副所长。现被聘任为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上市公司研究中心主任、广州绿色金融研究院理事长和院长。2009年入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候选人。2010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的表彰为发展我国社会科学研究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政府特殊津贴。2017年被中宣部认定为“四个一批”文化名人。主编“中国上市公司蓝皮书”“宏观经济蓝皮书”,主笔《中国经济增长前沿》《中国经济增长前沿Ⅱ》《中国经济增长前沿Ⅲ》。作为第一执笔人荣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参加和主持了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世界劳工组织等的多项国际合作以及社科基金重点课题和国家交办的课题。负责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沿”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课题“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与促进经济自主协调发展研究”等。四次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出版专著若干,在《经济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或合作发表了几十篇论文,共计百余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