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2)》是关于文化与科技融合背景下的产业发展现状、应用、理论探索及创新实践的研究报告,其主要内容吸收了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的前沿性理论及最新研究成果,同时集合了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在文化科技融合创新领域的最新成果。
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数字与人文的融合已经是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这种融合趋势与应运而生的新经济对当下的经济和文化格局提出了新的诉求与挑战。配合国家文化及经济发展的战略,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科技与人文建设以及数字人文的建设与发展日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在区域发展中成为推动经济增长、优化产业配置、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力量。《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2)》正是在此背景下开展的文化与科技融合理论、文化产业观察、数字人文和数字创意产业等方面的研究。
本报告基于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现状和未来路径进行分析与展望,集中探讨文化科技融合的理论基础、产业趋势、技术创新与人文融合等问题。通过对理论前沿、趋势展望、产业实践、技术创新、遗产保护等几个部分的分析,结合具体的调研报告,跨领域、多角度地提出了文化科技融合的现状、创新路径和前景展望。
本报告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总报告,综摄年度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总体趋势和发展动态,概括性地指出文化科技融合的最新态势。第二部分是趋势展望篇,对数字媒介、虚拟文化空间及数字劳动的发展做全面的分析,勾勒其发展脉络及未来走向。第三部分是技术创新篇,全面分析并梳理区块链、元宇宙、NFT及游戏开发与设计等技术创新实践的现状及未来走向。第四部分为产业实践篇,着眼于产业对技术创新和人文融合的应用,爬梳科技人文融合所带来的产业变革与最新态势。第五部分为遗产保护篇。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借由科技手段和平台走向当代社会,是个常新的议题。该篇的研究报告紧扣传统文化、遗产的主题,关注的是传统与当代科技的融合模式和成果产出。第六部分为国际篇,立足中国、放眼国际,关注国外智慧文旅及电子游戏开发所代表的前沿趋势,为国内外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参照和比对数据;另外,针对2021~2022年的年度大事件做系统梳理。
胡鹏林: 武汉大学博士、北京大学博士后,先后在湖北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校任教。现任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特聘研究员。出版《中国艺术美学》等学术专著4部,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和中国博士后基金等项目,参与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开发银行、深圳市及各区委托的文化产业项目,主要从事文化产业、艺术理论与艺术产业、文化产业规划、文化产业新业态等研究。
周建新: 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深圳大学文化数字化与文化创新发展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深圳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文科委员会主任。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深圳市国家级领军人才等。主持国家级课题6项(重大项目2项)、省部级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获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项、省级社科成果奖9项。
李凤亮: 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院长,,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创院院长,中国文联特约研究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及“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论学会副会长兼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会会长,教育部艺术学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广东省宣传思想文化领军人才,广东省第三届优秀社会科学家,深圳市鹏城杰出人才奖获得者。专业领域为文艺理论、文化产业、文明发展,独立主持国家级课题6项(重大项目3项),省部级课题10项,出版各类著作30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牵头完成政府和企业文化(园区)发展规划数十项。
徐天基: 副教授,现任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学术研究部副主任。深圳大学饶宗颐文化研究院教师,硕士生导师。香港中文大学文化与宗教研究系博士,台湾“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博士后,香港浸会大学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博士后,法国远东学院访问学者,法国高等研究院访问学者。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深圳市领航人才、鹏城优才。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消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担任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主持人及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子课题负责人,参与文化部及国际合作项目多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十余篇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