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在世界格局加速演变、乌克兰危机升级、全球通胀升温、美联储货币政策剧烈调整等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下,面对国内疫情反复和“三重压力”等挑战,中国经济在压力中迎难而进,总体呈现V型走势。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重要一年,做好经济工作具有重要意义。2023年,宏观政策需继续保持足够的逆周期调节力度,促进经济恢复更加稳固、更加充分,促进实际增长率向潜在增长率回归。建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进一步优化工具选项,有效对冲私人部门需求不足缺口,促进产出缺口收敛;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发挥好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为实体经济降低融资成本和减轻债务负担;提质加力就业优先政策,推动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同时,注重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建议2023年抓好以下重点工作任务:一是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高效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二是稳定预期提振市场主体信心,着力扩大民间投资和居民消费;三是在化解风险的同时构建长效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四是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能;五是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高现代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六是加快重点领域改革攻坚步伐,深化对外开放应对外部挑战;七是深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增强城乡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八是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九是着力稳定重点群体就业,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十是统筹发展与安全,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工作。
谢伏瞻: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历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局长,国务院研究室主任,河南省政府省长,河南省委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曾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政策、公共政策、区域发展政策等。先后主持或共同主持完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研究”“中国中长期发展的重要问题研究”“‘两步走’战略中两大重要时间段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未来十五年大国关系演化及中美关系研究”“中国改革开放:实践历程与理论探索”等重大课题。
高培勇: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经济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财税理论、财税政策分析。著有《现代财税体制理论大纲》《国债运行机制研究》《当代西方财政经济理论》《公共经济学》《财税体制改革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等,主编《中国公共财政建设报告》、“新中国财政70年系列丛书”等。曾先后3次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集体学习主讲人。
李雪松: 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数量经济学会会长、中国统计学会副会长。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长期从事中国经济问题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经济政策效应评估、战略规划与产业升级、数量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著有《中国宏观经济模型及经济政策评价》等,主编《发展规划蓝皮书:中国五年规划发展报告》等。发表论文论著200余篇(部)。曾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对策信息奖等省部级奖项60余项。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蔡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非洲研究院原院长,第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人口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和减贫等。著有《人口负增长时代:中国经济增长的挑战与机遇》《中国经济发展的世界意义》《中国经济增长展望:从人口红利到改革红利》等。近年获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人口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中国发展百人奖、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