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频发,各类承灾体暴露度、集中度、脆弱性不断增加,灾害风险的系统性、复杂性持续加大。与此同时,新冠疫情全球肆虐、俄乌冲突等风险严重冲击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由此,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性问题加剧,人类社会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发展也进入了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2022~2023年中国风险治理领域呈现以下五大发展趋势。
一是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治理变化。为了积极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治理挑战,除了加强国际合作等工作外,我国还开展了“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和“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两项重点专项工作。2022年两项重点专项工作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
二是新冠疫情防控取得重大决定性胜利。2022~2023年,我国健康风险治理领域的重大事件,是我国因时因势优化调整新冠疫情防控政策措施并最终取得疫情防控的重大决定性胜利。2022年,我国新冠疫情多点散发。在全国上下共同努力下,2023年1月8日起,我国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
三是韧性建设带来的统筹性发展格局。近年来,韧性城市的重要性逐渐由学术研究层面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对理论和实践增加了更规范的政策指引和发展指导。回顾2022年,全面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塑造了“韧性建设推动城市发展与风险管理的融合、统筹规划和资源配置,注重城市发展的整体格局、韧性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统筹性发展新格局。
四是数智技术运用带来的风险治理变迁。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和通信技术、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数智技术与经济社会加速融合,并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战略资源,重塑政府治理和风险治理模式。数智技术在风险监测、应急响应和灾后恢复等场景的深度应用,有效地推动了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我国风险治理出现重要变化。
五是风险治理的国际国内双循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大举措。2022~2023年,中国积极推动风险治理的国际交流合作,在风险治理国际交流合作中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合作模式,从国际高层对话、多边合作与交流和技术创新三个方面促进交流合作。
当前,我国风险治理格局已逐步完善,队伍不断壮大,整体效能不断提高,但也存在管理体制改革不平衡、综合应急管理职能落实难度大、基层应急管理机构力量薄弱、领导干部尤其是基层领导干部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不足等问题。因此,面向未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会点,我们需要直面新形势、新风险和新挑战,需要在更高层面统筹发展与安全,有效应对各类极端风险挑战。
朱伟: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研处处长、城市系统工程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兼任中国应急管理学会理事、全国公共安全基础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等职。主要研究领域为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等。入选北京市百千万人才工程、北京市应急管理领域学科带头人,获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公安部科技奖等省部级奖10余项。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项目20余项,作为主要起草人完成国家和行业标准10余部。
马奔: 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风险治理与应急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访问学者(2012~2013)。主要学术兼职为山东省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第三届理事会副会长、山东省信访学会第三届理事会副会长、山东省应急管理咨询专家,清华大学中国应急管理研究基地兼职研究员,中国应急管理50人论坛成员等。主要研究方向为风险治理与应急管理,主持和参与相关课题20余项,发表相关论文60余篇。
张强: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中国风险治理创新项目实验室主任,北京师范大学风险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年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2011~2012年)。兼任世界卫生组织学习战略发展顾问组成员、联合国全球志愿发展报告专家顾问组成员、国际应急管理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席、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理事、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理事、中国慈善联合会救灾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中国应急管理研究基地兼职研究员等。研究领域涉及应急管理、公共政策、志愿服务、非营利组织管理与社会创新等。先后主持及负责国家社科基金、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国家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发表SCI/SSCI/CSSCI论文数十篇,出版中英文学术著作多部。其中《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一书荣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管理学二等奖、第四届行政管理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关于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体制及若干问题的研究报告》获北京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钟开斌: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研究院(中欧应急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中国应急管理学会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应急管理、风险治理、国家安全、公共政策。主持国家级课题5项,出版《应急管理十二讲》《应急决策——理论与案例》等专著6部,在International Public Management Journal、Disasters、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s、《管理世界》、《政治学研究》、《公共管理学报》、《中国软科学》等报刊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90余篇,曾获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创新一等奖、教学创新一等奖,所撰写的著作《应急管理十二讲》被评为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好教材。
詹承豫: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公共政策与应急管理系主任,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主要研究领域为应急管理与风险治理、统筹发展与安全等。清华大学应急管理研究基地兼职研究员,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访问学者。兼任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理事,中国应急管理学会理事。北京市应急管理领域学科带头人(2021),国务院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调查评估专家组成员,农业农村部农村沼气安全生产专家指导组成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等20余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0余篇,参与多项国家层面突发事件应对相关立法、安全标准、国家总体应急预案,北京市等地方政府层面立法、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等的起草和修订过程。获工业和信息化部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研究报告类二等奖等。多篇政策报告获时任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
张海波: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江苏省中安应急管理研究院理事长,南京大学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中心(江苏省社会风险管理研究基地)执行主任,南京大学数据智能与交叉创新实验室副主任,CSSCI集刊《风险灾害危机研究》执行主编,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提升我国应急管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水平研究”首席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应急管理(危机管理/风险管理)、公共安全、社会治理等。出版著作《中国应急管理:理论、实践、政策》《中国转型期公共危机治理》《公共安全管理:整合与重构》《中国转型期的社会风险及其识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