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乡村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开启了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必须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本书以“坚持党建引领 推动医共体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在结构上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总报告”,第二部分是“能力提升篇”,第三部分是“保障促进篇”,第四部分是“案例篇”。
“总报告”立足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背景和党中央对医疗卫生机构党建工作及高质量发展提出的系列要求以及县域医共体建设的实际,紧紧围绕“坚持党建引领,以共同体思维深化医共体建设”的思路,系统阐述了党建引领的理论基础、共同体思维的时代应用价值以及党建引领医共体建设的原则要点、建设维度和建设路径,为县域医共体建设凝心聚力、强化责任担当、筑牢根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能力提升篇”依据县域医共体建设由试点经验总结推广阶段进入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阶段的实际情况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要求,围绕医共体服务能力提升,设置了医共体协同治理、医防融合新机制、县域急诊急救、中医药服务体系和数智赋能五个能力提升专题。《深化“五医”联动,探索县域医共体协同治理新模式》提出以“五医”联动为抓手、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为载体,探索构建明确政府主导责任、明确“五医”职责内容、强化“五医”联动领导机制和决策协调机制、完善医共体各联动主体的谈判协商机制、建立“五医”联动监测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实施健康协同治理的新模式。《以慢病为切入点打包支付 创新基层医防融合新机制》提出以重点慢病防治为切入点,开展捆绑支付,统筹基本医保基金和公卫资金,使其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终端实现融合,构建能够对医防融合提供有效激励的新机制。《加强县域五大中心建设,提升县域急诊急救能力》阐述了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建设的本质,并基于区域协同救治理念提出专病中心建设有利于推动急诊急救医疗资源整合,实现分级诊疗,推动县、乡、村一体化紧密网络体系的形成和完善。《构建县域中医药服务体系,筑牢县域医共体防病治病网络》基于中医治未病的传统优势、现代化和人口老龄化的需求形势以及中医药简便廉验的特征和其在构建县域医共体防病治病网络中的意义、当前中医药服务体系存在的系列问题,提出应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建立中医药人才的引进、管理、培养和流动机制,加强县域中医药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县域中医医疗信息化建设,推动中医药相关产业发展等建议。《数智赋能医疗服务模式创新,提升县域医共体整体运行效能》在论述运用数智技术为县域医共体赋能重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从数字病种分析、健康大数据分析、数字医疗健康管理、数字医疗业务协同以及数字服务监管评价五个方面创新数智赋能模式,提升县域医共体整体运行效能的建议。这五篇专题研讨报告都可为医共体建设和服务能力提升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保障促进篇”立足健康中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和老龄化的形势,基于县域医共体建设的实际,设置了深化薪酬制度改革、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打造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建设新时代健康保障运行机制四个方面的专题。《深化薪酬制度改革,推动县域医共体高质量发展》对三明在医改过程中的薪酬制度改革实践的分析表明:年薪计算工分制有利于凸显公立医院公益性;统算统发县乡村薪酬有利于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岗位(目标)薪酬制度使医保基金运行安全多效;岗位(目标)薪酬制度有力体现医务人员服务价值;岗位(目标)薪酬制度促进百姓健康绩效水平提升。《持续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能》对三明医改成效的分析表明:三明市医保基金运行安全有效,患者看病负担有所减轻,居民健康指标逐步优化,医疗服务能力逐步提升,医务人员待遇稳步提升。面对中国的老龄化同时触发高龄化、空巢化、失能化的困境和老龄群体的医疗照护等健康养老需求及乡村振兴要求,结合县域医共体建设的任务,《打造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积极应对老龄化挑战》提出县域医共体建设是推进医养结合服务创新的重要抓手,论述了以医共体为载体,整合各种养老医疗资源,建立现代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积极应对乡村老龄化、促进乡村振兴等的观点。《建设新时代健康保障运行机制,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重点讨论了新时代健康保障运行机制的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医疗资源配置的优化、健康科技创新的推动、医疗服务改革的深化、全民健康意识的提高六大要点,并据此提出重视健康管理、加强技术支持与人才培养、调整政府职能与资源配置、完善健康保障政策法规体系、加大对健康保障的财政投入、强化医疗服务监管与评估等相应的政策建议。在以上四个专题中,深化薪酬制度改革和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是推进医共体建设的保障机制,打造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和建设新时代健康保障运行机制是推动医共体向健康保障升级的促进机制。
“案例篇”是依据各地县域医共体建设实际,筛选出的凸显政府主导、医防融合、数字化、服务协同、全域推进、中医药防治康养特色,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可资借鉴的实践案例。
李玲: 武汉大学物理学学士,美国匹兹堡大学经济学硕士、博士,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国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医疗医药行业专家,兼任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卫生健康委专家委员、北京市政府顾问、广东省医疗卫生改革顾问、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等多个职位。《中国医改方案》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主要研究方向为卫生经济学、老年经济学、公共财政、经济增长。
方伟岗: 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医学部原副主任,病理学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医疗联合体建设与健康扶贫蓝皮书》主编,《医疗蓝皮书:中国县域医共体发展报告(2021)》总编,《医疗蓝皮书:中国县域医共体发展报告(2022)——新时代健康保障体系“三明实践”》总编。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北京青年五四奖章”、“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主要研究方向为分子病理学、肿瘤转移机制、医学科研管理。
陈航: 管理学博士,研究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党委书记,中国人民大学医院管理研究中心特聘专家,北京医院协会医院党建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医药卫生界别副主任委员。先后担任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十一届医药卫生界别秘书长,中央和国家机关青年联合会医药卫生界别秘书长,中国控烟协会医院控烟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出版专著《医疗供给侧改革:分级诊疗的合作模式选择研究》,担任《医疗蓝皮书:中国县域医共体发展报告(2021)》主编、《医疗蓝皮书:中国县域医共体发展报告(2022)——新时代健康保障体系“三明实践”》副主编,在《中国行政管理》《系统工程》《求索》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省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7篇。荣获“北京市科技先进工作者”、“北京市抗疫先进个人”、2016~2018年国家卫生计生委与2019~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改善医疗服务管理奖”等。主要研究方向为医改政策、医院党建和管理。
刘丰梅: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移动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理事兼医药卫生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医疗联合体建设与健康扶贫蓝皮书》《医疗蓝皮书:中国县域医共体发展报告(2021)》《医疗蓝皮书:中国县域医共体发展报告(2022)——新时代健康保障体系“三明实践”》主编。组织相关专家编写并发布《慢病医防融合分级诊疗服务标准》《中医师治未病家庭签约服务规范》《智慧化血管健康全生命周期数字管理分级诊疗实践标准》等。连续八年负责组织并主持召开全国“互联网+医疗”学术高峰论坛,荣获“全国老区建设特别贡献奖”、“老区脱贫 巾帼英雄”、“中国优秀扶贫案例”、全国脱贫攻坚“最美人物”、“北京市脱贫攻坚创新奖”、北京市“感动社会 民政榜样”、“北京好人榜”、“河南省老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奖项或称号。主要研究方向为医联体、紧密型医共体、城市紧密型医疗集团、慢病医防融合、分级诊疗、人工智能与超声机器人、DRG成本核算、卫生经济学。
赵俊: 医学社会学博士,二级教授,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原党委书记、院长,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南京医科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院长,江苏省政协教卫体委副主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移动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院协会医院健康促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创新联盟联合发起人。《医疗蓝皮书:中国县域医共体发展报告(2022)——新时代健康保障体系“三明实践”》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卫生健康政策与医院管理。
詹积富: 福建省医疗保障局首任局长,三明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福建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三明医改“操盘手”。《医疗蓝皮书:中国县域医共体发展报告(2022)——新时代健康保障体系“三明实践”》主编。先后获得“2014《中国卫生》年度关注十大新闻人物”“2016第九届中国健康总评榜年度人物”“2016年中国十大医学新闻人物”“十年十人影响中国医院发展进程代表人物”“2019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卫生政策奖”等称号或奖项。主要研究方向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苗艳青: 经济学博士,研究员,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健康战略与服务体系研究部副部长,硕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理论经济学博士后。世界银行农村卫生项目中央级专家、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长期合作专家;中国农村卫生协会县域卫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移动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健康政策咨询专家、国家县域医共体指导专家组成员、国家医疗保障局医保政策咨询委员会青年委员、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核心专家组成员。《医疗蓝皮书:中国县域医共体发展报告(2022)——新时代健康保障体系“三明实践”》副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基层卫生政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公共卫生体系。
王雪峰: 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市场流通与消费研究室副主任、硕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评价理论、产业经济、消费经济、商业经济、流通经济、电子商务、流通经济学。出版学术图书《商品交易市场发展及相关监管制度建设问题研究》《中国商品交易市场——转型升级、综合评价与典型案例》《中国消费率问题研究》《流通蓝皮书:中国商业发展报告》《医疗蓝皮书:中国县域医共体发展报告(2021)》副主编,《医疗蓝皮书:中国县域医共体发展报告(2022)——新时代健康保障体系“三明实践”》主编。等;在权威及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获省部级论文一、二等奖,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主持或参与多项省部级课题。在《财贸经济》《中国流通经济》《经济学动态》等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曾获商务发展研究成果奖论文类一等奖、中国社会科学院年度优秀对策信息奖等。
崔书克: 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河南中医药大学经方方证研究所所长,南阳市中医药发展局党组书记、局长,南阳市中医院党委书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张仲景经方传承挖掘应用及转化重点研究室主任,河南省经方数据应用工程技术中心主任,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张仲景研究分会会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专家,浦东新区中医药文化发展专业委员会特聘顾问。首倡“六经辨病”理论和“病-证-方-药”诊疗思维,擅用经方治疗内科疑难杂症。代表作有《六经辨病》《经方图骥》《中医巧入门》《脑病辨证施治策略与案例》《脑卒中防治一点通》。主要研究方向为仲景学术思想、经方临床路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