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底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受到全球的高度关注。尽管哥本哈根会议没能达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气候协定,但对推动国际气候进程仍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为了使2010年底墨西哥坎昆气候变化会议取得积极进展,2010年10月在中国天津额外增加了一次技术层面的气候变化谈判会议。坎昆会议能够有实质性突破吗?本书组织长期从事气候变化科学评估、应对气候变化经济政策分析以及直接参与国际气候谈判的资深专家撰稿,介绍哥本哈根会议以来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最新进展,分析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及成效和面临的挑战,关注和理解坎昆会议各种可能的国际气候政策选择,以及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战略。
本书包括总报告及四个专题篇。总报告旨在分析从哥本哈根走向坎昆之路,从总体上把握当前国内外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和挑战。第一专题篇聚焦气候变化领域的热点议题,分别就气候变化的科学评估,减缓行动的中长期目标,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实(MRV),资金,清洁发展机制(CDM)改革,减少毁林排放(REDD)等问题的近期谈判形势、面临的挑战和未来走势进行了深入分析。第二专题篇集中反映主要国家和国家集团气候政策新进展,分别就美国气候相关立法、欧盟气候政策的目标和主要措施、“基础四国”(BASIC)集团的作用和地位以及中小发展中国家的立场和利益诉求进行了探讨。第三专题篇聚焦中国国内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具体行动,重点分析和探讨了“十一五”规划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到2020年减缓行动目标的实现途径、适应战略和政策、低碳建筑、森林碳汇、非政府组织(NGO)与公众参与、上海世博会促进低碳城市发展等问题。第四专题篇为研究专论,选取碳关税、低碳城市指标体系、适应气候变化评价方法、人均累积碳排放等热点问题,展示最新的研究成果。本书最后还收录了《哥本哈根协议》,各国人口、经济、能源和排放等主要数据,以及中国各地区完成“十一五”规划节能目标进展情况等,供读者参考。
郑国光: 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理学博士,研究员,北京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94年获得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物理系博士学位。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国家气候委员会主任委员、全球气候观测系统中国委员会(CGOS)主席、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协调会议协调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兼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世界气象组织(WMO)中国常任代表、WMO执行理事会成员、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中国代表、联合国秘书长全球可持续性高级别小组(GSP)成员。 长期从事云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研究以及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曾设计建造了我国第一台专门用于模拟冰雹生长的风洞,在层状云降水机理、冰雹云形成机理和人工增雨业务示范系统等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获中国气象学会首届涂长望青年科技奖二等奖、世界气象组织UAE人工影响天气奖以及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罗勇: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气象学会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气候研究计划/气候与冰冻圈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席,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国际冰冻圈科学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席,北京气象学会常务理事,《气候变化研究进展》副主编,《气象学报》《应用气象学报》《大气科学进展》《资源科学》《高原气象》《科技导报》和Earth System Dynamics等学术刊物编委会委员。 主要从事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与政策、气候系统模式研制与气候数值模拟与预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等领域的研究。在气候变化领域,主要承担气候变化的事实分析、归因与预估研究,是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主要作者,《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和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的主要作者。还开展陆面过程模式的研发和区域气候模拟,特别是植被冠层辐射参数化方案的研制。在可再生能源开发领域,主要开展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以及风电量预报技术和系统开发等。2002年获中国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成果一等奖;2003年获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三等奖;2007年作为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主要作者,获得诺贝尔和平奖;2008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共发表学术论文137篇,其中SCI(SCIE)收录刊物论文23篇,总被引次数为近3000次;合作出版学术专(译)著11本。
潘家华: 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副会长、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减缓评估报告主笔。1992年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高级项目官员,IPCC减缓工作组高级经济学家,《城市与环境研究》主编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入选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可持续城市化、气候变化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生态文明新范式经济学等。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家重大科技支撑等国家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招标、重大国情项目,以及有关部委、地方政府委托和国际合作项目60余项。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Nature、Science、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华宝钢环境(学术)奖等重要学术奖项20多项。
王伟光: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南开大学终身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哲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和中华思想通史等。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十七次、十八次、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律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青联常委。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会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首席专家,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哲学一级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校长,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91年荣获国务院颁发的“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 专著有《社会矛盾论》《利益论》《王伟光自选集》《王伟光讲习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论》,主编有《社会主义通史》《新大众哲学》《中华思想通史绪论》《中国社会形态史纲》等60部。在国家级报纸、期刊上发表论文650余篇。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陈迎: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研究领域为环境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国际气候治理、气候政策等。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主要作者。现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科学知识与技术伦理委员会(COMEST)委员,“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委员会(CNC-FE)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经济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主持和承担过国家级、省部级和国际合作的重要研究课题20余项,发表专著、合著、论文、研究报告等各类研究成果100余篇(部),曾获第二届浦山世界经济学优秀论文奖(2010年),第十四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2011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2022年、202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和优秀对策信息奖等。2022年获得“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个人”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