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意味着新概念、新方法、新材料的不断涌现以及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面对这种“知识大爆炸”局面,每一位立志有所创新的研究者,必须终身努力学习。无数学者的学术经历告诉我们:那些最新、最有用处的知识,通常很难从课堂上得到——它们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在研究一个又一个最新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学有专长的人们相互砥砺而得到的。因此,要想不断更新知识,始终处于学术前沿,我们最需要的,是将国内外学有专长的人“请进来”,是将研究人员最新的学习心得和研究成果及时拿出来讨论。举办“IFB中国金融论坛”,就是在营造这样一个“群贤毕至”的学术氛围。经过四年不懈的努力,我们当然不敢说已经做到群贤“毕至”,但至少基本上已达到群贤“愿至”的效果。为了能让读者更真切地把握演讲者的学术风格,感受现场的热烈氛围,自2007年起论坛特别增加了演讲实录,并保留了主持人的评点、听众提问及讲者答疑。我们希望读者在欣赏这种“智者对智者”的思想碰撞时,能够有更多的体会和感受。
王松奇: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国经济相关研究,领域涉及货币、银行、金融市场等,专著《财政补贴经济分析》获1990年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著作奖。其他代表作还有《中国金融改革研究》、《金融全球化研究》等。
李扬: 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中国金融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副会长,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现代金融学会副会长,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指数专家委员会主席,亚洲金融合作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第三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财政学会副会长。5次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2015年获“中国软科学奖”,同年获首届“孙冶方金融创新奖”。2016年获“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奖”。2022年获“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1992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同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获国家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2002年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主持国际合作、国家及部委研究项目200余项。出版专著、译著30余部,主编30余部。发表论文500余篇。撰写各类研究报告300余篇。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财政税收金融价格卷,《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经济学卷。主编《金融学大辞典》等大型金融工具书10余部。主要研究方向为金融、宏观经济、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