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科目,因此本教材的撰写突破了原先新闻评论教材以教授理论内容为主的局限,结合作者多年的新闻评论课程实践教学经验,最大程度地使读者身临其境,与媒体的新闻评论运作和观点保持“零距离”,以实训为主的启发式、渐近互动式的教学模式,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掌握新闻评论的写作技能。
本教材九个课程有紧密的内在逻辑、循序渐进、承上启下、起承转合、谈心交流,紧扣学生写作的畏难心理、困难与问题,完全依据大学课堂新闻评论课程教授流程真实再现,同时在各个课程阶段结合相应的、具有参考性的学生作品,根据需要原文充分引用学生写作的学习体会,贴近于读者新闻评论的现实水准,更具启发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
新闻传播学研究者、新闻院系学生、新闻工作者是本教材主要读者对象,寄希望于本教材能够促使大学课堂中新闻评论教师的讲授型授课模式转为授导型授课模式、学生的被动灌输型接受模式转为主动汲取型学习模式,同时也为已经在岗的新闻工作者提供新闻评论的第二课堂,完善自身新闻写作和评论技能。
靖鸣: 江苏淮安人。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媒介发展与危机管理研究所所长。任中国新闻史学会会员、中国传播学会理事、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广西大学新闻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学习。在中国新闻社广西分社、广西日报社从事新闻采编工作(主任记者)。在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任教。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在《新闻与传播研究》《现代传播》《国际新闻界》《新闻大学》《新闻记者》《新闻与写作》等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在海内外出版学术专著20部,其中《问题新闻学》《会议新闻学》《采访对象主体论》和《手机传播学》分获广西第八至第十一届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二等奖。在海内外媒体发表各类新闻作品近百万字,出版《毛泽东的儿孙和亲家》一书。
潘智琦: 江苏无锡人。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在《新闻与写作》《新闻爱好者》《青年记者》等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篇,在各类刊发新闻、新闻评论70余篇。曾获得2014年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以及优秀研究生荣誉,在首届海峡两岸微电影高峰论坛中提交的论文获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