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总报告分析了全球碳中和的最新进展,总结了现存的问题及机遇,并依据最新统计数据对中国碳中和发展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表明中国碳中和发展指数从2001年的164.95波动上升至2020年的188.34,其中,中国绿色能源指数、中国绿色交通指数和中国生态碳汇指数显著提升。
本书分报告共有六个部分。指数篇,根据《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的“碳达峰十大行动”,并结合远景目标,从多个维度选取具体指标数据,建立衡量碳达峰、碳中和的地区目标达成情况的指标体系,2020年省际碳中和发展指数均值为6.08,超过均值的地区有14个。
战略篇,聚焦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议题,阐述了“双碳”目标与生态文明建设在价值追求上具有一致性、在实现逻辑上相互契合,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深入分析了多能互补协同的可持续发展机制、能源结构优化对实现“双碳”目标的现实意义。同时,根据“方针—技术—机制—合作”路径体系与时空布局提出了支持以技术创新为导向,实现有序转变的系统性方案。
科技篇,聚焦第二代区块链技术,探讨了智能合约技术和NFT技术在碳交易和碳资产管理中的作用;归纳总结了绿色低碳技术实现碳中和的主要路径,研究了现阶段绿色低碳技术的发展情况和面临的问题,并针对现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碳库篇,第一,以黄河流域为例,将城市分为碳汇示范试点、综合示范试点和生态岛示范试点三个层次探讨绿色碳库在实现碳中和过程中的方法学以及可借鉴的经验。第二,为森林碳库建设总结了做法与模式,提出了科学推进绿化保护、提升森林碳汇能力、持续创新体制机制、加强森林碳库保障、健全交易补偿机制等建议。第三,对完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提出了建议,对碳排放权属性及税收问题进行了研究。第四,提出了中国碳市场建设基本路径。
路径篇,围绕农业农村碳中和与乡村振兴的理论基础、两者的内在关系及协同推进的现实困境展开了探讨;结合中国工业、建筑、交通领域碳排放现状与相关政策目标,分析了三大领域低碳转型存在的困难与挑战。在分析国内外甲烷减排政策与标准、甲烷排放特点与减排技术措施的基础上,研究了甲烷减排促进碳中和目标实现的路径。针对中国仍面临未形成全面支撑实现碳中和的能源科技创新体系和产业均衡发展体系、碳中和目标下能源科技发展缺少战略规划和跨机构协调的现状,针对动能转换、完善绿色发展的新要求,提出了在顶层设计、新能源科技创新、人才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发展数字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等建议。围绕民航减排,从关于碳减排的协议、法律、政策及实践方面,提出民航业的碳减排体系框架。
案例篇,总结国内外企业推进碳中和的布局和实践经验,归纳海南、粤港澳大湾区、武汉、北京等地区在推进碳中和方面的做法与模式,为成功经验的推广做出可行性分析。
于法稳: 管理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长城学者、二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生态经济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环境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第九届、第十届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生态农业学报》《生态经济》副主编。研究方向为生态经济理论与方法、农村生态治理、农业农村绿色发展、资源管理。
李群: 1982年7月参加工作,山东临清人,理学博士,应用经济学博士后,1998年晋升为教授,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大数据与经济模型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二级)、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林业生态发展促进会副会长、中国生态发展智库理事长、中国生态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人事教育局人事人才政策“废改立”咨询服务特聘专家、全国工商联智库委员会委员、南京林业大学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研究院特聘智库专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连续担任国家统计局中国百名经济学家信心调查成员,科技部、中组部、人事部、全国妇联、全国总工会、北京市科委等部门有关领域的咨询专家,教育部硕士学位点评审专家及研究生优秀毕业论文评审专家,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评审专家,2016年以来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及重大项目会议评审专家,部分省市社科基金评审专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科普专项基金评审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人事教育局人事人才政策“废改立”咨询服务特聘专家,北京市科技传播中心首席科普专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编委)、《南开管理评论》、《中国科技论坛》(编委)、《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数学的实践与认识》等杂志审稿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不确定性经济预测与评价、人才资源与经济发展、国家治理、生态发展、林业生态评价,以及党建引领、生态治理、林草业发展等重大经济社会现实问题方面的咨政建言报告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国情调研项目等课题6项,主持省部级课题31项,构建了一些学术创新模型,例如L-Q灰色预测模型、扰动模糊集合和评价模型获得一定的社会反响,在经济社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出版专著6部,其中《不确定性数学方法研究及其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被纳入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主编公民科学素质蓝皮书、北京科普蓝皮书、生态治理蓝皮书、生态林业蓝皮书、生态发展蓝皮书、低碳发展蓝皮书、文旅大数据蓝皮书等7部蓝皮书;在国内外期刊、报纸发表论文、理论文章200余篇。指导的博士生毕业论文获得2016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优秀毕业论文一等奖。完成了国家和部委交办的多项研究任务,发挥国家智库成员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得到中央首长及中央领导的批示20余次,为制定国家政策提供了有力借鉴,并产生一定的影响。 曾获得省部级青年科技奖和科技进步奖,全国妇联优秀论文一等奖、特等奖,中国社科院信息对策研究成果近20次获得三等奖、二等奖、一等奖、特等奖奖励。2016年获得中宣部、科技部、中国科协“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联合表彰。
刘涛: 数量经济学博士,河北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评价与预测、科技产业政策、区块链技术、市场体系建设。
姜冬梅: 博士,教授,中国林业生态发展促进会碳中和发展委员会理事长,中国碳中和发展集团首席科学家、战略发展委员会主席,郑州师范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与政策、碳交易市场建设理论、可持续发展政策。
刘基伟: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系在读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不确定性经济预测与评价、多元统计。
潘家华: 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副会长、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减缓评估报告主笔。1992年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高级项目官员,IPCC减缓工作组高级经济学家,《城市与环境研究》主编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入选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可持续城市化、气候变化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生态文明新范式经济学等。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家重大科技支撑等国家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招标、重大国情项目,以及有关部委、地方政府委托和国际合作项目60余项。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Nature、Science、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华宝钢环境(学术)奖等重要学术奖项20多项。
沙涛: 管理学博士,现任中国碳中和发展集团董事会主席,在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方面具有丰富的管理及行政经验,长期从事绿色产业投资、绿色产业战略规划、绿色产业资源转化利用等方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