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

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发展报告(2011~2012)
发源于中国青藏高原唐古拉山的湄公河,自北向南流经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六国,全长4880公里,是亚洲乃至国际上的一条重要河流。湄公河在中国境内段称为澜沧江。自1992年亚洲开发银行在马尼拉举行大湄公河次区域六国首次部长级会议,正式启动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reater Mekong Sub-region,简称GMS)以来,由中国(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六国共同参与的次区域合作已走过了20年的风雨历程。 20年来,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了广泛合作,取得了不少有益的成果,有力地推动了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并成为亚洲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及南南合作的一个成功范例。2011年12月20日在缅甸内比都通过的GMS第四次领导人会议联合宣言《超越2012:面向新十年的战略发展伙伴关系》中指出:“我们已向世界展示,一个曾经饱受战乱困扰的地区能够走出困境,并且通过合作和善意建立一个和平、持续繁荣和富有活力的地区。” 在合作成果不断扩大的同时,随着次区域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以及域外国家介入力度的加大,次区域合作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亟待相关国家共同积极应对。《内比都宣言》说:“尽管GMS在地区和全球层面上面临着复杂外部环境,但其主要挑战仍然是如何在新形势下确保可持续性和有效性。” 2012年是GMS合作机制创建20周年,也是GMS合作第三个十年发展阶段(2012~2022)的伊始之年。在这个特殊的年份里,关注和研究GMS的合作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继2011年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组织编写第一本《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发展报告(2010~2011)》以来,本研究团队继续追踪分析该区域在2011~2012年的发展动向,以把握全面、突出重点为宗旨,推出《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发展报告(2011~2012)》,从三个层面系统介绍和研究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热点、重点问题,分析次区域合作的发展趋势。 报告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总报告”对2011~2012年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发展的新进展、面临的新形势和发展的新态势进行了全面总结、分析和展望。第二部分“专题篇”就2011~2012年较为突出的次区域互联互通、航道安全、区外大国因素、公共外交、跨境合作、水资源开发、禁毒合作、金融合作等重要领域进行专题研究和深入分析,并对新形势下我国进一步推进次区域合作深入发展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第三部分“区域篇”则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相关国家和地区入手,着重分析各个成员的政治、经济形势发展及其对次区域合作所产生的影响,介绍相关成员的具体规划和政策措施,并分析这些举措对次区域合作组织所产生的影响。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