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外有些“人口红利”论者在假设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仅把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降低到66.6%以下,总供养比超过50%,判定为“人口红利消失”,并且断定我国的人口红利已经消失。这种做法,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两种生产”的原理和科学发展观,夸大了老龄化挑战的严重性,引起了人们的担忧。本文运用“两种生产”原理、科学发展观、老龄经济学理论和联合国的有关文献对“人口红利消失论”提出了质疑,指出当务之急是走出“人口红利消失”的误区,用我提出的“动态人口红利”新思路,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弥补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的不足,变老龄化的压力为动力,实现积极老龄化,促进老龄化与经济协调发展。
人口老龄化,老年教育,老年产业,人口红利,老有所养
熊必俊: 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人,男,1926年生,民盟盟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院老年科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担任中国老教授协会老年学与老龄产业研究会主任、中国老年学会首届学术部副主任、国际社会保障协会(ISSA)特约研究员等20余个社会职务。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老年学,填补了社会老年学特别是老龄经济学的空白。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荣获中组部“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先后获得“全国老有所为先进集体创新奖带头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中国老教授协会开拓进取为人师表先进个人奖”“中国老年学学会杰出贡献奖”“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老年保健工作突出贡献奖”“全国科学养生事业终身成就奖”“国际老年学协会第四届亚大地区分会主持学术研讨会杰出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