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料之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意义不言而喻。20世纪30年代,由赵家璧主编、良友图书公司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十卷本)开了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建设的先河,意义重大,影响深远。20世纪80年代,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持编选的大型资料《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汇编》(甲、乙、丙三种,出版近100种)以及《1913—1983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中国文联出版社,五卷本1000余万字)等,也为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建设作出了积极探索。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在经历了“方法热”“理论热”“文化热”之后,从史料出发,重返文学现场的研究趋向逐渐加强,由此开启了建构“当代文学史料学”的尝试。
正是基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对史料的重新重视,湖北大学文学院和长江出版社共同策划并启动了大型横向课题“曹禺研究资料长编(一至十一卷)”(后简称“长编”)编选工作,希望从史料的角度对中国现当代经典作家曹禺作一次全面的梳理与整合。曹禺,祖籍湖北潜江,出生于天津,20世纪30年代因《雷雨》而成名,后又因创作了《日出》《原野》《北京人》等戏剧作品,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在《雷雨》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曹禺在话剧艺术的小舞台和社会人生的大舞台之间,辗转、奔波、跋涉、徘徊,给我们创作了一大批经典的戏剧作品。跟很多进入当代的现代作家一样,晚年的曹禺充满了矛盾,有诸多的怅惘、遗憾、反思和忏悔。其中,最为吊诡的是他写于1989年11月1日的那篇《我是潜江人》。在文章中,曹禺与潜江建立起了血脉联系,将其视为自己漂泊一生的精神故乡,并确认自己是个“地地道道的潜江人”。曹禺及其创作,已成为百年中国新文学无法绕过的存在,也是湖北文学、湖北地方文化研究最为重要的对象。
关于曹禺的研究资料,此前学界已出版过一些研究著述。比较重要的有王兴平等编《曹禺研究专集》(海峡文艺出版社,1985),潘克明等编《曹禺研究五十年》(天津教育出版社,1987),田本相《曹禺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田本相、胡叔和编《曹禺研究资料》(中国戏剧出版社,1991),田本相、刘家鸣主编的《中外学者论曹禺》(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曹树钧的《曹禺剧作演出史》(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刘勇、李春雨编《曹禺评说七十年》(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田本相、邹红主编的《海外学者论曹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田本相、阿鹰《曹禺年谱长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邱霞编《曹禺戏剧研究资料索引》(文汇出版社,2016),等等。这些为我们今天的曹禺资料整理与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参考。我们通过借助上海图书馆的“晚清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国家图书馆的“民国中文期刊数字资源库”、“中国知网”等大型数据库,以及对《益世报》《庸报》《大公报》《申报》等民国报刊、《人民日报》《文艺报》《人民文学》等当代报刊的检索、阅读和梳理后发现,现今已出版的曹禺相关著述中的资料仍存在较大的缺漏,有重新进行系统辑录、增补和校正的必要。
“长编”作为一部大型学术类研究资料丛书,共分十一卷,选自1935年(个别特殊情况,可能提至1935年前)至2018年公开发表、出版的有关曹禺的研究资料。内容涉及曹禺的话剧创作、剧作演出、影视剧改编、批评接受、海外传播等方面的评论和研究资料。分卷情况如下:第一卷《〈雷雨〉研究资料》、第二卷《〈日出〉研究资料》、第三卷《〈原野〉研究资料》、第四卷《〈北京人〉研究资料》、第五卷《曹禺其他作品研究资料》、第六卷《曹禺话剧舞台演出研究资料》、第七卷《曹禺剧本改编研究资料》、第八卷《比较视阈下的曹禺研究资料》、第九卷《海外曹禺研究资料》、第十卷《曹禺综合研究资料》(含家世生平、他人回忆、文学史评价、文化影响等)、第十一卷《曹禺研究论著目录索引》。“长编”的编选坚持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统一的原则。在尊重历史客观事实的前提下,注意历史发展过程中作家思想、创作风格、批评接受的发展变化,力求真实、全面反映曹禺及其剧作的文学史意义、曹禺研究资料的学术史价值。
为了展示“长编”阶段性的研究成果,《中文论坛》特开辟关于曹禺研究的专栏,分期推出这些成果。按照“长编”的编写要求,我们要求每一卷都应有一篇一万字左右的“导言”。本期我们重磅推出的是“长编”前五卷的“导言”,分别是池周平的《“众声喧哗”论〈雷雨〉——〈《雷雨》研究资料〉导言》、周少华的《暗夜里的流萤引我们迫近清晨的太阳——以〈《日出》研究资料〉为考察对象》、张义明和黄晓华的《八十载风雨〈原野〉路——曹禺〈原野〉研究综述》、阳燕的《在争议中沉淀与丰富——曹禺〈北京人〉研究述评》和汪亚琴的《“剧情”的开始与落幕——〈曹禺其他作品研究资料〉导言》。这五篇导言对各自所涉及的曹禺剧作研究资料重新作出了系统的梳理、综合的评述和价值的判断。资料翔实,内容客观,评判中肯,对我们今后曹禺研究的进一步推进无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