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为止,中国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要想全面解决中国人口问题,尽可能多地向发展输送正能量,减少负能量,就要有一个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阶段分明的人口发展战略,以及与之相适应、与时俱进的人口政策。对此,笔者在相关论著中,提出并阐发将人口数量控制、素质提高、结构调整整合到一起,实行“控制”“提高”“调整”相结合、不同时期重点有所不同的人口发展战略,概括为人口发展战略“三步走”。第一步,把高生育率降下来,降到更替水平以下,实现人口再生产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类型的转变。第二步,稳定低生育水平,直至实现人口的零增长,同时注重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结构的调整,逐步完成由以人口数量控制为主向以素质提高、结构调整为主的转变;还要注重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第三步发展战略打下基础。第三步,人口零增长以后,由于惯性作用,总体人口将呈一定程度的减少趋势,再依据届时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资源、环境状况,做出全方位的理想、适度的人口抉择。所谓全方位适度人口,不仅指人口的数量是适当的,而且人口质量是比较高的,年龄、性别、城乡、地域分布等的结构是合理的;还包括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是相适应的,发展是可持续的。
上述“三步走”人口发展战略目标,第一步已于20世纪90年代中前期达到,生育率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完成向低、低、低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第二步也已经走过20年的路程,预计可在2030年前后完成。第三步则是实现人口零增长以后的事情,现在能够做到的,是测算出其后的人口变动趋势,以及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演变的态势,寻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适应人口发展战略“三步走”,中国人口科学研究也必须逐步实现研究重点的转移。即从以往以人口数量控制为主,逐步完成向以数量控制与人口素质提高、结构调整并重,再由并重转变到以素质提高和结构调整为主上来;由传统带有统计意义的狭义人口学(demography),向人口与发展广义的人口学(population study,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转变,推进人口学边缘、交叉、综合性研究更快地发展。
令人高兴的是,近年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人口科学研究正在向着这样的方向转变:在继续人口数量研究的同时,人口素质、人口结构研究得到加强;在继续人口自身变动研究的同时,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资源、环境的研究显著进步,不少新作面世。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周仲高的《教育人口学》就是这样的新作之一。多年来,周老师关注人口学与教育学的交叉研究,承担2006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人口转变的教育学视野”、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浙江省受教育程度人口的地域性研究”、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首批青年基金项目“教育人口学”等,发表多篇论文和专著,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实践方面,他从2008年起承担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人口学硕士点《教育人口学》教学任务,将研究成果运用到讲授中去,颇得教益。在此基础上完成此书,拟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
《教育人口学》在积极吸纳国际社会已有成果基础上,注重调查研究,注重人口普查和人口调查数据资料的梳理和分析,从中国实际出发,构建出教育人口学学科体系,对人口变动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教育人口数量、结构、分布变动与发展的规律等,做出有自己独立见解的阐发。在一定意义上说,教育人口学还是一门新的分支学科,系统的论著尚不多见;周老师潜心研究完成本书相当不易,求索治学精神难能可贵。在我国,《教育人口学》不仅在学科建设上具有创新性质,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证研究价值。如前所述,当前人口发展战略处于第二步,正在经历由人口数量控制为主向人口素质提高、结构调整为主转变,包括教育在内的人口素质的提高意义非比寻常。就人口转变而言,虽然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黄金时代”尚未结束,但是已经越过“人口盈利”“人口红利”峰值进入衰减期,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将进一步减弱,则是没有异议的。在这种情况下,后人口转变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支持,寄希望于第二次“人口盈利”“人口红利”,具体来自人口教育素质提升带来的人力资本积聚的增强。众所周知,无论是原来所提工业、农业、科技、国防“四个现代化”,还是新近所提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新的“四个现代化”,科技是关键、基础在教育则。何谓人力资本?笔者以为,人力资本是人的知识、技能、经验和健康具有的价值。增强人力资本积聚来自人口健康的增进,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技术能力和经验积累的增强,归根结底主要来自人口教育素质的提升。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提高人口教育素质是百年大计、千年大计,研究和推动教育人口学的深入发展,就是为这种百年大计、千年大计出力献策的具体行动。
田雪原
201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