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在财政领域的具体要求,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力举措。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的场合特别是每年在审议预算草案的时候,都对提高绩效提出了明确要求。预算绩效管理受到空前的重视,其对当前改革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我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已推进近二十年,中央财政初步构建起一般公共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地方政府也积极发挥主动性,探索出多样化的地方预算绩效管理做法。然而,当前我国预算绩效管理的广度和深度仍然不够,没有解决最为本质性的问题。本质上,预算绩效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是紧密相连的,预算绩效是实现公共价值的载体,绩效是实现公共价值的手段和结果。目前的预算绩效管理理论对于预算绩效的定义,是默认预算支出结构和财政资源配置符合公众对美好生活需求的,但从实际看,这一默认前提未必成立。从“公共价值”这一财政支出的核心诉求出发,运用公共管理学科视野研究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既是一项理论研究,又是提升预算绩效管理水平的实践课题,契合当前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的理论与实践需求。
预算绩效管理具有把握财政支出的方向、实现公共责任、调控经济发展速度与方向等重要功能,是实现公共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方式。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财政收支矛盾也将进入新常态,面对棘手的提高财政资金支出绩效和合法性等问题,传统管理主义倾向和偏重管理技术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正面临着来自价值层面和实际改革推进层面的双重挑战。如何使预算绩效管理超越“管理主义”“效率至上”原则,使公共财政资金的分配更符合公众需要,使财政资金的支出效果体现公共价值,是一个重要问题。本书在实地调研国内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实践进展的基础上,从解决当前预算绩效管理改革难以突破的问题入手,从理论层面分析将公共价值导入预算绩效管理的适用性和应然性,同时从国内外预算绩效管理的最新实践总结出公共价值导向预算绩效管理的发展趋势,印证了公共价值对于预算绩效管理的引领性和导向性。本书取得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实践经过财政部的十多年推进和地方自主探索相结合的发展后,存在明显的管理主义倾向,这具体体现为,政府在支出财政预算资金以履行政府“为人民服务”的职能与使命时,与人民的期望与需求仍有差距。
第二,追求和实现预算绩效管理的公共价值,是预算绩效管理进一步深化发展的改革动力所在。
第三,对国内外代表性地方绩效预算及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实践的最新发展趋势的分析,各地对传统预算绩效管理模式的反思以及在重视回应公民需求、多元主体合作协商、扩大公民参与等方面的做法,从实践层面印证了预算绩效管理发展的公共价值导向。
第四,在对基于公共价值的预算绩效管理相关理论与实践分析的基础上,本书尝试性地给出了基于公共价值的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框架的设计。
基于公共价值来研究政府预算绩效管理问题,是为了对新公共管理模式下预算绩效管理的“管理主义”倾向进行研究视角的纠偏,更好地融合预算绩效管理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从而更好地适应当前网络化治理情境下,人们不断发展变化的公共需求与对政府支出效果的期望。但鉴于公共价值管理理论自1995年才被提出,目前尚没有完全取得共识的理论框架,而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也在初步发展阶段,尚没有形成完整的改革经验,因此,本书所提出的基于公共价值的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框架更多是一种理念的导入,尚需要进一步在改革中的实践应用来检验效果。
但总体上,基于公共价值的全面预算绩效管理这一框架的提出符合当今绩效管理的发展趋势,从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绩效管理关注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等公共价值的倡导中便可见一斑。希望本书能对当前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深化和落实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