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接到顾宝昌教授给我发来的微信,邀约我为中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写一篇回忆文。我怕年事已高,加上老伴身体不好的牵累,难以从命。可是推托不过,加上当年共同参与和一起为之努力推进的激情又升腾上来,不顾一切,换上眼镜又坐到了电脑前。
说起优质服务,的确有不少故事可说。我是学医的,20世纪80年代正值风华之年、临床医学工作处在上升通道,受命走上了行政管理岗位。1984年当上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处处长,1990年走得更远,走上了连想都不敢想的上海市计生委常务副主任的位置。上任当年,正值《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发布十周年,计划生育工作紧锣密鼓。不久我去北京出席全国计划生育工作会议,其间和各地计生工作的领导干部相遇,不少是身经百战的计生老干部,有时茶余饭后,他们会绘声绘色地讲一些在工作中出现的干群关系紧张、计生干部怎么被群众赶出门的故事,计划生育工作被称为“天下第一难事”……怕人(上海话的意思:吓人)。
我带着如何做好计生工作的困惑回到上海,开始进入新的工作角色,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当时上海的计生工作环境,虽不能说是风和日丽,但至少群众与国家的计生政策和计生干部之间没有那么对立,形势没有那么紧张。为什么呢?这一方面是因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较高,更重要的是上海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直坚持宣传和服务先行,曾经宣传一个孩子少了,两个孩子正好,三个孩子多了。有了长期工作的积累,以后提出“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群众的观念与计生政策之间差距就不会很大。在20世纪70年代,上海虽然没有优质服务的提法,可是当时在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上,已经孕育了优质服务的内涵,说明长期坚持必然会有好的结果,我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了。
全国优质服务试点是在1995年起步的,在此之前各地多少都有这方面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的探索和实践。1990年,我上任后不久,发现上海计划生育率很高,每年都接近100%,可是上海人流率也很高。当年,我们组织了有关专家,立项进行“降低人工流产率对策研究”,对1万多名人流对象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一半人流案例是避孕失败引起的,避孕失败者中,又有许多是采取了稳定性措施上环的对象,这应该是我们计划生育管理部门的责任,说明没有保护好计划生育的育龄妇女。我们立即采取对策措施,一方面加强避孕方法的宣传教育,另一方面为上环的对象更换更有效的节育环,之后更发展为全程跟踪服务。这里我不是在回顾工作,我是想说优质服务不是一句口号,不是说只有在这一口号下去做的事才算优质服务工作。我认为群众困惑的问题、需要排忧解难的事,有时需要有心人才能发现,今天我在回忆优质服务时想起这件事,其实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计划生育工作的难点是存在国家利益和群众利益之间的矛盾,被认为是天下第一难事,工作发力点一直是朝向群众一头的。今天我们在回忆优质服务的时候,重点也是在群众工作这一头。我认为国家生育政策如果也能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进行调整,矛盾也可以有所缓解,1990年上海市7个区出现人口负增长,第二年全市范围出现人口负增长。我不是人口学家,我查阅了人口发展的相关文献,人口增长率不是越低越好,人口负增长不是理想的社会人口状态,少子的家庭结构会带来很多麻烦。在人口负增长初露端倪的1990年,我感到有责任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于是组织了人口学、社会学和相关方面的专家,开展“人口负增长对策研究”,从10个方面回答了大家困惑的问题,提出人口负增长下计划生育工作的走向,主编了《人口负增长与计划生育》一书。曾经提议上海可否先行开展生育政策调整试点,可否像经济特区一样分类指导,搞政策特区……但是我的一些想法在全国严峻的计划生育形势下是不合时宜的。高兴的是,25年后在全国范围实现了生育政策调整。
我到计划生育系统后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围着大肚子转,计划生育干部疲于奔命。多年来,国家计生委一直为改变这一局面进行探索,推广了不少先进的经验,如“三为主”、孕前管理……但是一直没有摆脱群众是计划生育工作对象的前提,没有真正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想问题,群众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服务需求难以满足。直到彭珮云主任提出“两个转变”的总体要求,推动了优质服务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的转变,才有了很大的突破。最重要的是指导思想上的突破,树立了以人为本、群众是计划生育主人的观念。
“优质服务”这一名称起得好。当时我还感到太平庸,没有特色,现在回忆起来,平凡中见特色。各行各业都在推行优质服务,群众对这一名称十分熟悉。要实现计划生育工作效益最大化是要缓解国家利益和群众利益之间的矛盾,计划生育工作服务的对象是群众,优质服务目标清晰,群众一听就明白。指导思想的改变导致工作方法的转变,计生干部的注意力不再盯着育龄妇女肚子看,围着大肚子转,转向开动脑筋,探索群众的合法权益有哪些,应该满足和可以满足的有哪些,开发出丰富多彩的服务项目。群众得益了,开心了,你的话也就让人相信了,听得进了,不该大的肚子群众自己就不让它大起来了,工作从被动转向主动,计划生育工作局面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1995年,上海市卢湾区被确定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试点区。我推荐卢湾区为试点,不是因为它计划生育工作各项指标完成得最好,而是因为对于工作有探索和改革的精神,优质服务没有现成的思路和工作模式,需要开创精神。卢湾区实施优质服务试点10年后,出版了《在机遇和挑战中前进——上海市卢湾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回顾(1995~2006)》一书,这一书名取得贴切。1994年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和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展示了国际人口和计划生育的新理念、新动向,向中国传递了生殖健康和生殖权利等信息,我国也接受了这一理念,为优质服务起步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没有这个机遇,优质服务起不了步。而对机遇的深化理解和改变从以人口控制为中心转向以人为本、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工作方法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所以机遇和挑战并存,一路走来实在不易。优质服务起步时只是一个命题,一张没有答案的白卷。十年磨一剑,当我们打开上海市卢湾区10年回顾答卷时,有说不完的动人故事,硕果累累。这充分说明,将优质服务作为计划生育工作一项重要改革提到议事日程是一项明智的决策,具有很强的生命力。20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回顾往昔时,眼前呈现的是各地一幅幅丰富多彩的优质服务画卷,更有把计划生育工作称为“甜蜜事业”的。从天下第一难事转向甜蜜事业,这里倾注着多少人的心血,正如彭珮云主任所说,我不相信中国人就那么“笨”。
20多年后,当我们怀着深厚的感情回忆优质服务的时候,要不忘初心,虽然人口形势变了,计划生育工作的内涵也变了,可是以人为本的优质服务永远在路上。我离开计划生育行政岗位已经20多年,离开协会岗位也有10多年了,可是我对青春健康教育仍然非常关注,乐此不疲。因为我认为青春健康教育至今还是处在薄弱的位置上,而客观形势却令人担忧。未婚人流比例在上升,青少年因性和生殖健康知识的匮乏,自我保护能力不足,各种意外时有发生,给家庭带来不少烦恼,甚至毁了一个家庭。所以优质服务中把青春健康教育列为重要内容是一项善举,深受欢迎。耄耋之年的我仍经常为推进青春健康教育摇旗呐喊,为坚持青春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和志愿者点赞、献花(在微信上发鲜花照片)。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以身作则、不遗余力地参与其中。有一天,我5岁多的小孙儿随着他爸妈来看我们,他坐在我膝盖上跟我玩,我想这是对他开展性启蒙教育的好时机,我问他:“你知道你从哪里来的吗?”他回答说:“我知道。”我说道:“说说看。”小孙儿说:“我是我爸爸的精子和我妈妈的卵子交朋友,它们要好了把我生出来了。”“你是怎么知道的?”我又问。“是妈妈告诉我的。”他答道。我感到很惊讶,虽然孩子还搞不清楚精子和卵子交朋友怎么会把自己生出来,可是幼小的他已经留下了记忆:精子和卵子交朋友会生孩子的。我既宽慰又汗颜,爷爷在外面大力倡导在中学生中开展青春健康教育,可是家里人已经把教育提前到学龄前儿童的孙儿身上了。同时我也很乐观,像我们这样会对孩子开展性教育的家庭一定不在少数,而且会越来越多,因为社会在进步。
从优质服务说开去,还有说不完的话题,我不能再说了,篇幅太长没人看。但是最后一句话我还得说,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应该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