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优质服务中的“小题大做”
在线阅读 收藏

我自1982年起一直在国家计生委(2003年更名为国家人口计生委,2013年更名为国家卫生计生委,2018年更名为国家卫生健康委)科研所工作,从事计划生育临床研究。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对避孕或人工流产(统称避孕节育)方法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接受性进行研究和评价。对于许多避孕节育方法,除了药物、器具的性能之外,服务提供的过程也是我们研究的范围。举个例子吧,咱们国家使用最普遍的宫内节育器,老百姓叫“放环”。我们不仅要研究各种“环”的性能特点,例如形状、材料等,也要关心“放环”的过程和术后的服务,包括咨询、医学检查、放置手术以及放置后的随访等。谈到技术服务,自然会对服务的质量有所要求,所以1998年当我接到去青岛市参加中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评估研讨会的通知时,我理解这肯定是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事,便满怀期待地参会,就是想学习一下优质服务的标准是什么。没有想到的是,我这一去,从此就与中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结了缘!

到了会上,并没有太多熟悉的科研、医疗或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同道,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技术专家,而是结识了许多我原来不认识或不熟悉的各级计划生育系统的行政领导、社会学和人口学等领域的管理专家。与会的外国专家是公共卫生领域的学者,也是富有经验的管理专家。不知道与这些管理专家能否有共同语言,我一时忐忑不安。会上我认真倾听,会下我虚心请教。我了解到我国从1995年起就在6个区县开始了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的试点工作,探索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和技术服务的改革与创新,以实现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的“两个转变”。

第一次与这些管理专家面对面地讨论问题,发现他们的思路与技术专家还真是有所不同。我们所做的临床和科研工作,总是要拿出一系列具体的指南规范,用以指导和要求实际工作者,我们讲究的是“张”“收”,即遵循技术标准和规范,一是一、二是二,不允许“越轨”。但管理专家讨论更多的是宏观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途径、方法,充分调动实施者的积极性和智慧,群策群力,讲究的是“弛”“放”,即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优质服务项目把技术专家与管理专家结合在一起,“一张一弛、一收一放”,做到优势互补。与这些管理专家共事,大大弥补了我宏观思维的不足。通过交流和学习,我了解到优质服务项目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以群众的需求为出发点,开展以避孕节育为重点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因此,技术服务也是优质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是后来者,又是速成者。青岛研讨会之后,我迅速成为优质服务的参与者和践行者,常常跟随领导、管理专家们到各省份的县、乡、村实地考察、指导。县、乡两级计划生育服务机构是我必去的地方,也是我作为技术专家的用武之地。

避孕节育属于医疗和保健服务,为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施提供了技术保障,在服务于基本国策的同时,广大服务提供者和研究人员其实从未忽视过对群众,特别是对在计划生育中作为避孕措施主要承担者的妇女的健康的关心。而作为技术专家,我们关注更多的是涉及妇女健康的细节问题。从我亲身经历的科研工作说起吧。我们的国家计生委科研所(前身是北京计划生育科研所)成立于1979年,因国策而诞生。我所在的女性临床研究室,在建所后的第一项研究课题就是肖碧莲院士带领我们对健康妇女的月经血量进行测定。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当月经血量超过80ml时,妇女的血红蛋白和血清铁蛋白就会明显下降,血红蛋白和血清铁蛋白低于正常值的妇女比例也会明显上升,也就是说当月经血量超过80ml时,会增加贫血的风险,我们就将月经血量超过80ml定为月经过多。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测定月经血量的方法繁杂,需要专用的仪器设备,所以难以普遍应用。因此,血红蛋白测定就成为反映妇女月经血量的重要方法。这项科研成果随即被运用到计划生育技术规范中,即对于要求放置宫内节育器的妇女,在放置前应进行血红蛋白的常规测定,如果发现贫血则不宜放置带铜宫内节育器。在放置宫内节育器后还应定期进行血红蛋白测定,如果妇女放置宫内节育器后自述月经血量明显增加,并且血红蛋白显著下降,则应进行治疗,如果治疗无效,应取出宫内节育器,更换含药含铜宫内节育器或者更换其他避孕方法。由此可知,血红蛋白测定这样一个最常用的、操作简单的实验室检测项目,对妇女健康的保护和避孕方法的使用竟有如此重要的作用。

可是当我们来到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发现尽管他们每年会放置几十个甚至几百个宫内节育器,却多数没有条件测定血红蛋白,这让我感到十分意外,也非常焦急。我向领导和其他专家通报了这个情况后,马上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许多领导、管理专家认真倾听我的讲解,并具体了解到血红蛋白测定及其他技术规范所要求的检查项目的必要性,甚至有哪些具体的检查方法等。他们与我们一样,在基层考察和指导中,不仅在所到之处主动了解血红蛋白测定的情况,更是想方设法通过多种途径督促基层解决血红蛋白测定不到位的问题。血红蛋白测定这个最基本检测项目的“小题”在优质服务、以人为本、关注健康的理念下得到了“大做”。

小题大做的“大做”,一是争取前文所说的各级领导、管理人员和专家对“小题”的关注,对涉及群众健康细节问题的关注。二是争取多种途径解决这些“小”问题。当时主要的途径是依靠县级计生委,他们非常重视优质服务项目办公室专家们在评审和指导工作中提出的建议。加之单项的血红蛋白测定仪价格不高,一般都能较快给予解决。另外的途径是通过中国/联合国人口基金项目的援助,对项目区县及所辖的乡镇服务站提供血红蛋白检测及其他血常规检测的仪器。三是“以点带面”,争取在个别地方发现的问题能在更大的范围普遍得到解决。无论通过行政渠道,还是通过中国/联合国人口基金项目的渠道,基本能够做到该区县所属所有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血红蛋白测定仪的全面配备。

小题大做的“大做”,还表现在相关后续问题的一一落实。测定仪器到位后,马上又发现了新的问题,许多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人员有限,缺乏专业的检验人员,出现了仪器闲置、服务仍不规范的现象。于是各地行政部门和计划生育指导机构又想办法,一是在有条件的地区招聘检验人员,二是对现有的医护人员进行血红蛋白测定的专项培训,以解燃眉之急。血红蛋白测定得以常规性地开展后,还陆续出现了试剂或标准品购买等问题,随着这些前进中的问题、困难的不断解决,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队伍的能力不断增强,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计划生育优质服务项目中类似血红蛋白测定这样的“小题大做”的事情还很多,比如尿常规测定、白带测定、洗手、无菌操作等,一项一项技术规范在基层服务站(室)得到落实。优质服务的两大内涵,一是人性化,二是规范化,也在一个一个的“小题大做”中得到体现。看到我们的科研成果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基层的实际工作中,服务于群众的健康,我和我科研所的领导、同事都感到非常自豪。同时,在优质服务活动中,行政领导、管理专家和技术专家相互学习与交流,共同努力支撑起“以人为本”之鼎,从细微之处入手,实现了宏观管理目标,形成了有效的工作机制,对基层公共卫生工作的要求张弛有度、收放自如,这些经验和体会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和现实意义。在实现“健康中国2030”宏伟目标的征程中,我们更应该从涉及每一个人健康的“小事”做起。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