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一种科学的管理理念——回顾《管理与评估工作指南》
在线阅读 收藏

随着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试点工作的深入开展,优质服务正在成为一种更加科学的管理理念,传统的管理与评估理念和方法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改革势在必行。2000年起在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设在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项目办公室成立了“管理与评估改革”课题组,时任天津市计生委副主任王铁明为课题组组长,已经退居二线的原国家计生委规划统计司司长张二力为顾问,课题组还聘请了国际人口方案管理委员会(ICOMP)的执行主任杰·萨迪亚(Jay Satia)博士为外国顾问。参加该课题的还有上海、天津、山东和辽宁的5个项目区县。

课题组抓住计划生育管理过程中的“制订计划、实施计划、评估考核、信息系统”四个主要环节,以问题为导向,针对主要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与项目区县的同志们一起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比如,在“制订计划”环节,针对当时普遍存在的围着上级下达的人口控制指标转、忽视群众需求的现象,提出了要把群众需求作为制订工作计划的重要依据,要把群众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提出了必须开展的三项活动。一是在制订下年度工作计划前,要组织群众需求调查,收集群众需求信息,提交群众需求分析报告,列出需要开展的活动或服务的清单。二是根据各项活动的重要性、难易程度和领导重视程度(或与政策一致性)进行排序,提交可行性分析报告,确定项目区县下年度将要开展的活动。三是以活动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运用逻辑框架法,形成项目区县年度的工作计划和逻辑框架矩阵表。

在管理过程的主要环节提出了多项重大改革,既获得了经验,也领受了教训,挫折与失败使我们感受到改革的艰难,但更多的是为改革的成功倍感自豪。在所开展的课题活动中,令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逻辑框架法的引进、学习和应用。

2002年春,课题组在天津市举办培训班,组织5个项目区县的同志们研讨如何改革传统的考核评估,建立适合于优质服务的考核评估体系。培训班筹备期间,张二力同志和萨迪亚博士不约而同地向项目办公室推荐并寄来了逻辑框架法的相关资料。张二力同志提供的是他弟弟张三力教授编写的《逻辑框架法在项目评估中的应用》,而萨迪亚博士发来的是英文版的逻辑框架法介绍。中外两位顾问互不懂得对方的语言,无法直接交流,但是却向我们推荐了同一个方法,真是英雄所见略同!通过层层培训,中方专家认识到逻辑框架法的科学性和重要性,并逐步掌握了逻辑框架法的主要内容。通过反复实践,项目区县的同志们也学会了运用逻辑框架法制定本区县的考核评估指标体系。山东省即墨市还组织了乡镇和村级的培训,编制了基层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的逻辑框架表。

正当课题组和项目区县的同志们学习和应用逻辑框架法的时候,2002年6月,国家计生委提出在全国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区)的创建活动,时任国家计生委副主任兼优质服务领导小组组长赵炳礼要求我们项目办公室为优质服务先进县(市、区)的创建活动制定一个全新的考核评估体系,包括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案。庆幸的是,我们课题组在两年前就围绕计划生育管理评估的改革开始了探索,为完成赵炳礼副主任交代的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就是说,我们项目办在制定考核评估指标体系方面,既有先进的理论框架,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还有一批中外专家组成的团队。

2002年10月,优质服务领导小组在云南省大理市召开了部分省市计生委主任参加的“中西部地区优质服务座谈讨论会”,时任国家计生委副主任兼优质服务领导小组组长赵炳礼和国家计生委国际合作司司长赵白鸽参加并主持会议。解振明和冯庆才代表项目办公室介绍了优质服务先进县(市、区)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案的初步设想,与会人员进行认真热烈的讨论并提出修改建议。会后,又多次征求国家计生委各司局和各省份计生委的意见,最终形成了33个国家级优质服务先进县(市、区)的评估指标。

2003年2月,国家计生委印发了《优质服务先进县(市、区)评估指标体系》(以下简称《评估指标体系》)并指出,这是按照目前国际国内项目管理与评估中通常采用的逻辑框架法制定的。将优质服务先进县(市、区)创建活动的主要内容分解为目标、效果、活动和投入保障等四个层次,根据不同层次的工作内容提出相应的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各级要按照《评估指标体系》提供的基本框架,结合本地工作实际,在制订创建活动工作计划的同时设定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把制订优质服务先进县(市、区)创建活动的规划、具体工作计划同考核评估结合起来,形成较为科学完整的工作计划和评估方案。这套评估指标体系既为各地开展优质服务先进县(市、区)创建活动明确了方向、规定了主要动作,也为评估验收活动提供了标准和方法。这套指标体系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持续使用了10年之久。

“管理与评估改革”课题组先后设立并完成了两项课题研究,即“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管理与评估体系的探索(2001~2003年)”和“建立与完善优质服务框架下的管理与评估体系(2003~2005年)”。2006年编写出版了《管理与评估工作指南》,作为“生殖健康/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系列丛书”之一,这是课题组多年研究的理论成果,也是优质服务项目试点工作10年实践的结晶。

就在优质服务项目试点深入开展的同时,中国/联合国人口基金第四周期(1998~2002年)和第五周期(2003~2005年)相继在更广泛的地区开展项目。尤其是中国/联合国人口基金的生殖健康/计划生育项目不仅借鉴了优质服务项目的许多做法,而且还聘用了优质服务项目的中外专家,一部分优质服务试点区县也被选为联合国人口基金项目区县,这两大项目共享了专家资源和实践基地。

2006年,中国政府与联合国人口基金启动了为期5年的第六周期(2006~2010年)的合作项目,“管理与评估改革”是第六周期生殖健康/计划生育项目的主要活动之一,该子项目专家组除了聘请原“管理与评估改革”课题组的中外专家,还先后增加了江苏省计生委副主任张春延、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教授温勇等。为了积极有效地推进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与评估改革,国家人口计生委发展规划司、国际合作司借助第六周期项目的实践,组织专家组在认真总结各省份考核评估改革的经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项目和中国/联合国人口基金项目地区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系统的改革与创新,形成《管理与评估工作手册》。时任国家人口计生委副主任赵白鸽担任主编并撰写了序言,2008年11月由中国人口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管理与评估工作手册》(以下简称《工作手册》)在结构框架和主要内容上与2006年的《管理与评估工作指南》(以下简称《工作指南》)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又有许多创新的地方。可以说《工作手册》是《工作指南》的升级版,它吸收了中国/联合国人口基金项目区县更多的实践经验,回答了中国计划生育管理评估改革中面临的更多具体问题。

《工作手册》继续研究在计划生育管理过程中的“制订计划、实施计划、评估考核、信息系统”这四个主要环节改革的思路和重点,应用逻辑框架法构建了新时期人口计生评估考核指标体系,《工作手册》还附上一本《〈管理与评估工作手册〉操作框架》,它用图表和框架的形式列出了计划生育管理系统各主要环节应该采取的行动,文字简练,框架清晰,容易理解,便于操作。我们愿意向读者推荐其中的重要章节,即《管理与评估工作手册》第一篇总论的第二章《〈管理与评估工作手册〉的框架》。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