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州街道
旧州的儒家文化孕育出不少名人。周之冕,生于道光甲申年(1824),同治丁卯科举人、辛未科进士,以知县即用直隶,以功保加同知衔,改授镇远府学教授,后在凤仪书院和贵山书院讲学,状元赵以炯等出其门下。金汝锦,旧州南街人,生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1929年任平坝县县长时创县立中学,在黔西连任两届县长时兴办黔西小学和中学,与乡人简用谦共同筹资创旧州小学,卸任后作对联“住城言城,住乡言乡,处事且随流俗转;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为人需结善缘多”。谷少华,旧州北街人,清同治四年(1865)生,5岁能吟诗作对,11岁入庠,民国时期曾任云南蒙自县知事、四川盐道、唐继尧私人秘书、护国战争第三军参谋长,受云贵监察使任可澄赏识并纳为婿,20世纪30年代旧州重修天保桥扶风亭时写有“无事且凭栏四壁云山皆如画,工余此小憩万家灯火总关情”。孙纯中,生于1922年,旧州西街人,自幼读私塾,1938年到碧波乡国民小学读高小,1940年考入安顺中学,1943年考入省立卫城师范学校,黔南事变后提前返乡,执教于碧波乡国民小学,是诗坛宿将和学子良师,有诗“春堤二月柳如烟,玩景人归一字连。回首园林无限美,艳花芳草斗鲜妍”“心浪翻腾逐岁华,闲将诗酒赏春花。眼看桃李芬芳色,未敢归来作暮鸦”。清同治记名提督何自清,本姓林,旧州把士寨人,咸丰时云南提督何有保过黔收其为义子。咸丰七年(1857)回民马如龙犯昆明,云贵总督恒春自尽,林自清随何有保偕云南巡抚岑毓英平乱,马如龙降,功保记名提督。同治初,林自清入黔,兵扎丁旗堡,苗变时佐安顺知府毕祉堂平乱,苗酋陈小五从此听命。朝廷派骆秉章部达字营来郡协兵,以林专横处决。郑铁桥,旧州北街人,13岁经商,16岁从戎,投军周西成部,在模范营受训,10年后任连长,周战死后王家烈接管贵州军政,郑铁桥曾冒死救出王家烈,32岁便升任旅长,1932年在蒋桂战争中战死于贵州榕江。旧州的商业界名人简敬斋,很注重和政府的关系,是儒商文化的代表。他于清咸同年间赴广西经商,常年往返于庆远、怀远间,开和隆商号于庆远,用巨资从事庆远慈善事业,并捐建桥梁、道路等,庆远知府孙钦晃奖“乐善不倦”匾额。广西巡抚奏保蓝翎四品通判,为请三代诰封,又赠“贤芳卓著”匾额。右江道以筹办粮台授花翎三品衔以知府选用,并荐任南丹庆云锡矿公司总办,宣统时该公司所产锡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等金质奖章,并获农商部一等奖章。1916年两广巡阅使龙济光赠“善人是富”匾额。1895年旧州大旱,简敬斋筹寄银数百两。五子中长子简序良继任锡矿公司总办。
南门河上有古石桥,桥边杨柳依依,黄鹂声婉转,菜园一片绿,稻子一片黄,桥边还有古井和古裁缝铜像。溪水从远处山坡的寨子流来,旧州的那些诗作饱含乡愁。旧州政府工作人员黄炫忠有诗句“水暖春深出嫩河,镜田片片角尘多”。旧州人金祖仪有诗作:“昨夜东风叩我门,晓来但听鸟声频。无边春色轻轻染,柳绿桃红醉小村。”旧州中学学生张维娜有诗“三月阳春嫩草熏,田间陌上气氤氲。呼朋引伴寻芳去,愧见农人陇亩勤”。旧州中学学生俞润松有诗“亭下清波自古流,何曾一瞬暂停留。交情得似河中水,一往情深不掉头”。旧州中学学生韩瑶有诗“桑槐落叶萧萧下,雨后悲蝉唱断肠。无尽秋思今又是,独怜苦旅在他乡”。南门处有旧州中学教师叶云方诗,可以看出十分有才华:“何必赴天涯,山陬景色佳。村童浑碧水,美女乱荷花。柳下黄莺路,波间白鹭家。故园堪创业,诗酒趁年华。”旧州小吃源自明洪武调北征南,有鸡辣子、霉豆腐、香肠、盐菜肉。南门餐馆的布依族老板是我朋友,我坐在餐馆外等车时他说:“你到关帝庙下车,5元钱,不要被人坑了。”旧州古镇外,群山苍翠,仙人河如绿带,稻田一块块,荷塘一片片。
天龙屯堡是儒家文化共同体。小山一座座直立,山间良田一片金黄,田野间有河水流淌。天龙镇上是沥青路,两层的楼房中有陈氏宗祠,有联“大明征南金陵根深叶茂,武王封陈颍川风采辉煌”。高高的天台山如长龙。天龙屯堡村寨现有1325户5236人,大门上有木头的阁楼,有联“源出江淮六百年耕戍田垄,枝发云贵三千里守望家山”。古屯堡圆拱形大门由石头垒成,顶上有垛眼,上面长着草,有联“滇喉屯甲源出洪武十四年,黔中寓兵流长华夏千秋史”。不宽的青石板路,两边是两层的木板房,房子的台基由石头垒成,妇女穿的是明朝凤阳衣服。屯堡内有河流贯穿,家家门前有古石桥。沈万三故居,有安静的院子,外墙石制,里面为木板房,有联“江南曾为旧籍地,黔中乃是新故乡”“致富胸怀信义,敬业志事农商”。沈万三,生于浙江湖州,后迁居江苏周庄,相传因“通番”(海外贸易)而致富,助修明城墙南京城墙三分之一,因请求出资犒军被朱元璋发配云南。据说他在云贵生活20年,在天龙故居生活16年,做马帮贸易,与张三丰交好,享年88岁。老演武堂,郑炳兰建于1921年,有古井一口,有水晶宫祀龙王。九道坎处,有陈典居住地,深巷内有很长的石阶。天龙学堂是三合院,由清末武举陈日瞻建于1907年,石门进去是石板广场,两层的木板房长长的,有观音像,有古树5棵。我国历史上的军屯制是很有意义的,刘邦认为萧何在后方供应粮食和兵源功居第一,三国时期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就与稳定的粮食来源有关,朱元璋采纳朱升提出的“深挖洞,广积粮,缓称王”。大门内有《四公亭碑记》:张誉群,祖籍河北清河,徙至南京应天府,明洪武十四年(1381)随傅友德征讨云南元朝梁王,奉旨屯田,与郑、陈、沈三公义结金兰;陈典,源出河南颍川郡,自应天府都司巷举家随军入黔,在饭笼铺驿站供过往官员食宿和传递任务,在小井园九道坎开荒;沈茂,江南首富沈万三次子,战后留屯饭笼铺;郑刚,源出河南荥阳,祖籍福建长乐,宦徙南京应天府,从征云南授百户长,娶沈、李、陈三夫人生七子,现子孙三千余户一万余人分布在全省。
天龙屯堡古镇
浓郁的儒家文化让安顺富有灵性。安顺是古夜郎国都邑之地,是汉代南中四郡之一,“黔之腹,滇之喉,蜀粤之唇齿”,“商业之盛甲于全省”。洪武十四年,安陆侯吴复奉旨于阿达卜(今安顺老城区)筑石城,石城周长4650米,高8.2米,四门建有箭楼、月城、水关、水楼。古城墙沿用至20世纪50年代初,现在贯城河下游南水关东侧有30余米,古城墙和梧桐树一样高大。古贯城河上头儒林路是安顺仅存的老街,老安顺人称“大箭道”,为清初提督绿营兵演武射箭之地。老街上有民国时期安顺名人谷氏旧居,有新桥包子、林记甜品、油炸粑稀饭,周记油炸肉饼3元一个,里面包有很多肉,让人难以忘记。安顺文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明王朝“以怀柔而教化边夷之民”,“移风善俗礼为本,敷训导民教为先”。孔子说:“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老子说:“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司马迁对酷吏也是不赞成的,滥杀无辜不符合儒家的恕道。三国时陆逊上疏孙权说:“夫峻法严刑,非帝王之隆业;有罚无恕,非怀远之弘规也。”明清两代安顺出举人806名,进士102名,其中武进士13名,官知府、知州、知县的达数百人。安顺文庙在簧学坝路的高坡上,目前格局形成于清道光年间,石墙围着大门,下面有九级台阶,照壁上写有“宫墙数仞”,麒麟碑上写有“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轿马”,古老的青石板中间有石榴树、线楸、柏木、桎木。文庙上面的虹山水库,小山环抱,有田野、垂柳、拱桥,水上有白鸟栖息。安顺武庙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919年将关羽、岳飞合祀,又名关岳庙,飞檐的门牌上写着“文武圣神”,照壁上写着“精忠贯日”“大义参天”,泮池内有一棵古松斜倚,关岳庙高大的门上写着“光昭日月”“万世人极”。
王若飞像
王若飞是安顺灵性的集中体现。王若飞故居位于老城区北门,飞檐的大门上盖着青砖瓦,“王若飞故居”为聂荣臻元帅题于1991年1月27日。过道是一间木板门的小房子,门内长长的甬道由青石板铺成,两面的墙壁粉白,墙上面有小瓦片。正门上有王若飞格言“一切要为人民打算”,饱含着儒家文化的滋养。进门是小过道,中间是很大的青石板天井,天井中有两棵一百多年的紫薇树。白色的影壁将天井分成两处:一边是南厢房、正房,都是红木板的,有一间白壁的青砖瓦厢房;另一边是较小的天井,周边的木板房有磨房、对厅房、杂物间,房前都有窗子,屋檐前都是很粗的木柱。王若飞祖籍是浙江余姚,入黔始祖王德于洪武六年随傅友德南征,赐于广阳(今广顺),清乾隆年间始购房迁居安顺北街。王若飞生于1896年10月11日,1904年随黄齐生到贵阳达德学堂读书,1912—1914年在贵阳群明社书店工作,1915年到铜仁矿务局工作,1917年回母校任教,1918年官费留日,五四运动后组织贵州实业教育参观团到各省考察。门外广场上的王若飞铜像,让人有心灵清澈之感,旁边有一棵肃穆的青松。陈列馆门边有董必武题的“磊落胸怀昭日月,冷清头脑战风雷”。
');" class="a2">收藏漫步安顺旧州古镇,青石板街道两边是两层的木板房,街道边有溪水流淌。南街内有刘家老宅,原为安顺州衙署。明成化年间,州府徙普定卫城即安顺城,州署改土州同署。万历三十年(1602),撤州设府,废土州同,衙署闲置。清雍正五年(1727),移安顺府经历司分驻旧州,后经历司移驻府城,司署旋废,卖与民间。碧波文学社大门写有“安州故事藏院内,古镇传奇看园中”,里面有亭台、桌椅、田园、桃树,小学里传来琅琅书声。西街的尽头有谷氏旧宅,是民国时期中央委员谷正伦、谷正纲、谷正鼎祖居,为建于清朝中期的传统四合院,外墙都由石头垒成,里面木板房中有燕子飞出,出朝门有2米宽石巷通往主街。周家巷建于清朝,巷道长30多米,通往街面,里面过二门有天井和正房五间,周氏祖上带盐帮到成都经商后改为做糖,现住着周氏后人。刘家大院,石板屋面,隔扇门窗,门厅面阔五间,里面是天井和正房五间。郑氏老宅,传统二进四合院,正房三间,中间为过道,前面设铺面可经商。周之冕故居,大门写有“古色古香满院春风留旧迹,名儒名士一时文豪壮古今”,为传统三合院,外设回廊,院落入口处为石砌八字朝门,原建有门楼,正房五间,左右厢房各两间。鄂人鲁大东老宅,建于民国晚期,中西合璧建筑。饶家老房,“明清四合院,天地一家春”,进去是过道,前后两院相接,两天井由方块石铺就,木板建筑。有位老人很热情地邀我到家里坐,他父亲以前从云南逃兵役过来。他说:“以前的旧州四面都是城墙,那么厚的城门,关起来连鸡狗都进不去,搞‘四清’的时候都破坏了。以前的护城河是弯弯曲曲的,那么粗的杨柳树都是斜长着,可以从树上走过河去。河边亭上柱子那么粗,以前这里的树都要几个人合抱。”
旧州街道
旧州的儒家文化孕育出不少名人。周之冕,生于道光甲申年(1824),同治丁卯科举人、辛未科进士,以知县即用直隶,以功保加同知衔,改授镇远府学教授,后在凤仪书院和贵山书院讲学,状元赵以炯等出其门下。金汝锦,旧州南街人,生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1929年任平坝县县长时创县立中学,在黔西连任两届县长时兴办黔西小学和中学,与乡人简用谦共同筹资创旧州小学,卸任后作对联“住城言城,住乡言乡,处事且随流俗转;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为人需结善缘多”。谷少华,旧州北街人,清同治四年(1865)生,5岁能吟诗作对,11岁入庠,民国时期曾任云南蒙自县知事、四川盐道、唐继尧私人秘书、护国战争第三军参谋长,受云贵监察使任可澄赏识并纳为婿,20世纪30年代旧州重修天保桥扶风亭时写有“无事且凭栏四壁云山皆如画,工余此小憩万家灯火总关情”。孙纯中,生于1922年,旧州西街人,自幼读私塾,1938年到碧波乡国民小学读高小,1940年考入安顺中学,1943年考入省立卫城师范学校,黔南事变后提前返乡,执教于碧波乡国民小学,是诗坛宿将和学子良师,有诗“春堤二月柳如烟,玩景人归一字连。回首园林无限美,艳花芳草斗鲜妍”“心浪翻腾逐岁华,闲将诗酒赏春花。眼看桃李芬芳色,未敢归来作暮鸦”。清同治记名提督何自清,本姓林,旧州把士寨人,咸丰时云南提督何有保过黔收其为义子。咸丰七年(1857)回民马如龙犯昆明,云贵总督恒春自尽,林自清随何有保偕云南巡抚岑毓英平乱,马如龙降,功保记名提督。同治初,林自清入黔,兵扎丁旗堡,苗变时佐安顺知府毕祉堂平乱,苗酋陈小五从此听命。朝廷派骆秉章部达字营来郡协兵,以林专横处决。郑铁桥,旧州北街人,13岁经商,16岁从戎,投军周西成部,在模范营受训,10年后任连长,周战死后王家烈接管贵州军政,郑铁桥曾冒死救出王家烈,32岁便升任旅长,1932年在蒋桂战争中战死于贵州榕江。旧州的商业界名人简敬斋,很注重和政府的关系,是儒商文化的代表。他于清咸同年间赴广西经商,常年往返于庆远、怀远间,开和隆商号于庆远,用巨资从事庆远慈善事业,并捐建桥梁、道路等,庆远知府孙钦晃奖“乐善不倦”匾额。广西巡抚奏保蓝翎四品通判,为请三代诰封,又赠“贤芳卓著”匾额。右江道以筹办粮台授花翎三品衔以知府选用,并荐任南丹庆云锡矿公司总办,宣统时该公司所产锡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等金质奖章,并获农商部一等奖章。1916年两广巡阅使龙济光赠“善人是富”匾额。1895年旧州大旱,简敬斋筹寄银数百两。五子中长子简序良继任锡矿公司总办。
南门河上有古石桥,桥边杨柳依依,黄鹂声婉转,菜园一片绿,稻子一片黄,桥边还有古井和古裁缝铜像。溪水从远处山坡的寨子流来,旧州的那些诗作饱含乡愁。旧州政府工作人员黄炫忠有诗句“水暖春深出嫩河,镜田片片角尘多”。旧州人金祖仪有诗作:“昨夜东风叩我门,晓来但听鸟声频。无边春色轻轻染,柳绿桃红醉小村。”旧州中学学生张维娜有诗“三月阳春嫩草熏,田间陌上气氤氲。呼朋引伴寻芳去,愧见农人陇亩勤”。旧州中学学生俞润松有诗“亭下清波自古流,何曾一瞬暂停留。交情得似河中水,一往情深不掉头”。旧州中学学生韩瑶有诗“桑槐落叶萧萧下,雨后悲蝉唱断肠。无尽秋思今又是,独怜苦旅在他乡”。南门处有旧州中学教师叶云方诗,可以看出十分有才华:“何必赴天涯,山陬景色佳。村童浑碧水,美女乱荷花。柳下黄莺路,波间白鹭家。故园堪创业,诗酒趁年华。”旧州小吃源自明洪武调北征南,有鸡辣子、霉豆腐、香肠、盐菜肉。南门餐馆的布依族老板是我朋友,我坐在餐馆外等车时他说:“你到关帝庙下车,5元钱,不要被人坑了。”旧州古镇外,群山苍翠,仙人河如绿带,稻田一块块,荷塘一片片。
天龙屯堡是儒家文化共同体。小山一座座直立,山间良田一片金黄,田野间有河水流淌。天龙镇上是沥青路,两层的楼房中有陈氏宗祠,有联“大明征南金陵根深叶茂,武王封陈颍川风采辉煌”。高高的天台山如长龙。天龙屯堡村寨现有1325户5236人,大门上有木头的阁楼,有联“源出江淮六百年耕戍田垄,枝发云贵三千里守望家山”。古屯堡圆拱形大门由石头垒成,顶上有垛眼,上面长着草,有联“滇喉屯甲源出洪武十四年,黔中寓兵流长华夏千秋史”。不宽的青石板路,两边是两层的木板房,房子的台基由石头垒成,妇女穿的是明朝凤阳衣服。屯堡内有河流贯穿,家家门前有古石桥。沈万三故居,有安静的院子,外墙石制,里面为木板房,有联“江南曾为旧籍地,黔中乃是新故乡”“致富胸怀信义,敬业志事农商”。沈万三,生于浙江湖州,后迁居江苏周庄,相传因“通番”(海外贸易)而致富,助修明城墙南京城墙三分之一,因请求出资犒军被朱元璋发配云南。据说他在云贵生活20年,在天龙故居生活16年,做马帮贸易,与张三丰交好,享年88岁。老演武堂,郑炳兰建于1921年,有古井一口,有水晶宫祀龙王。九道坎处,有陈典居住地,深巷内有很长的石阶。天龙学堂是三合院,由清末武举陈日瞻建于1907年,石门进去是石板广场,两层的木板房长长的,有观音像,有古树5棵。我国历史上的军屯制是很有意义的,刘邦认为萧何在后方供应粮食和兵源功居第一,三国时期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就与稳定的粮食来源有关,朱元璋采纳朱升提出的“深挖洞,广积粮,缓称王”。大门内有《四公亭碑记》:张誉群,祖籍河北清河,徙至南京应天府,明洪武十四年(1381)随傅友德征讨云南元朝梁王,奉旨屯田,与郑、陈、沈三公义结金兰;陈典,源出河南颍川郡,自应天府都司巷举家随军入黔,在饭笼铺驿站供过往官员食宿和传递任务,在小井园九道坎开荒;沈茂,江南首富沈万三次子,战后留屯饭笼铺;郑刚,源出河南荥阳,祖籍福建长乐,宦徙南京应天府,从征云南授百户长,娶沈、李、陈三夫人生七子,现子孙三千余户一万余人分布在全省。
天龙屯堡古镇
浓郁的儒家文化让安顺富有灵性。安顺是古夜郎国都邑之地,是汉代南中四郡之一,“黔之腹,滇之喉,蜀粤之唇齿”,“商业之盛甲于全省”。洪武十四年,安陆侯吴复奉旨于阿达卜(今安顺老城区)筑石城,石城周长4650米,高8.2米,四门建有箭楼、月城、水关、水楼。古城墙沿用至20世纪50年代初,现在贯城河下游南水关东侧有30余米,古城墙和梧桐树一样高大。古贯城河上头儒林路是安顺仅存的老街,老安顺人称“大箭道”,为清初提督绿营兵演武射箭之地。老街上有民国时期安顺名人谷氏旧居,有新桥包子、林记甜品、油炸粑稀饭,周记油炸肉饼3元一个,里面包有很多肉,让人难以忘记。安顺文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明王朝“以怀柔而教化边夷之民”,“移风善俗礼为本,敷训导民教为先”。孔子说:“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老子说:“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司马迁对酷吏也是不赞成的,滥杀无辜不符合儒家的恕道。三国时陆逊上疏孙权说:“夫峻法严刑,非帝王之隆业;有罚无恕,非怀远之弘规也。”明清两代安顺出举人806名,进士102名,其中武进士13名,官知府、知州、知县的达数百人。安顺文庙在簧学坝路的高坡上,目前格局形成于清道光年间,石墙围着大门,下面有九级台阶,照壁上写有“宫墙数仞”,麒麟碑上写有“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轿马”,古老的青石板中间有石榴树、线楸、柏木、桎木。文庙上面的虹山水库,小山环抱,有田野、垂柳、拱桥,水上有白鸟栖息。安顺武庙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919年将关羽、岳飞合祀,又名关岳庙,飞檐的门牌上写着“文武圣神”,照壁上写着“精忠贯日”“大义参天”,泮池内有一棵古松斜倚,关岳庙高大的门上写着“光昭日月”“万世人极”。
王若飞像
王若飞是安顺灵性的集中体现。王若飞故居位于老城区北门,飞檐的大门上盖着青砖瓦,“王若飞故居”为聂荣臻元帅题于1991年1月27日。过道是一间木板门的小房子,门内长长的甬道由青石板铺成,两面的墙壁粉白,墙上面有小瓦片。正门上有王若飞格言“一切要为人民打算”,饱含着儒家文化的滋养。进门是小过道,中间是很大的青石板天井,天井中有两棵一百多年的紫薇树。白色的影壁将天井分成两处:一边是南厢房、正房,都是红木板的,有一间白壁的青砖瓦厢房;另一边是较小的天井,周边的木板房有磨房、对厅房、杂物间,房前都有窗子,屋檐前都是很粗的木柱。王若飞祖籍是浙江余姚,入黔始祖王德于洪武六年随傅友德南征,赐于广阳(今广顺),清乾隆年间始购房迁居安顺北街。王若飞生于1896年10月11日,1904年随黄齐生到贵阳达德学堂读书,1912—1914年在贵阳群明社书店工作,1915年到铜仁矿务局工作,1917年回母校任教,1918年官费留日,五四运动后组织贵州实业教育参观团到各省考察。门外广场上的王若飞铜像,让人有心灵清澈之感,旁边有一棵肃穆的青松。陈列馆门边有董必武题的“磊落胸怀昭日月,冷清头脑战风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