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麻江
在线阅读

清水江

下司古镇的门票是110元,售票员说:“你等到五点半就可以免费进去了。”清水江上有大桥,江面宽阔,江水白白的,远处青山连绵,河边垂柳依依,木制的吊脚楼有一大片。古镇大门重檐飞翘,四根巨柱上面刻有龙、虎、花、鸟。青石板街道上刻有二龙戏珠,有老人献寿图案。店铺有青砖瓦的,也有木板的;有纯银世家,有舒氏香猪腊肉,有传统手工面馆。芦笙广场上有木马和马槽,寨门上四重檐如牛角,上雕蜂窝斗拱,有燕子栖息。高大的侗族鼓楼,是侗族人娱乐、议事场所,用杉木衔接而成,屋檐仿佛是凤凰头,屋顶如孔雀开屏,下面十根柱子粗粗的。古戏台青砖瓦墙上有哼哈二神像,字画中有“高山流水”,屋檐上雕白鹤,有二小狮蹲在柱上。夜晚的小吃街灯光金黄,有粟家月亮粑、王婆婆月亮粑、爆浆臭豆腐、桃妹蓝莓冰粉,都被中央电视二台报道过。我对古城守门员说:“现在走到哪里都要钱,搞得路都不能走了。”他说:“明天白天再进来要买门票,早晨7点以前进来不要票,是清江旅游公司收钱,我们只负责安保工作。”到客栈的路上有老人穿着苗族服装,打着锣喊“防火防盗”。客栈的小伙子在成都读过大学,后来这里搞旅游开发就回来了。他说:“街面那些古建筑以前就有,这里才是真正的老街。”这里是古苗疆栈道,总面积139平方公里,现在有汉、苗、仫佬族近5万人。清雍正年间于下司、铜鼓设“下司铜鼓联司”,嘉庆十三年(1808)朝廷开辟下司场,明清七天赶大场,五天赶小场,马日和猪日为场期。至1951年被称为“小上海”,“人烟辐辏地,歌吹不夜城”,每天有两千多帆船近万名水客齐聚。

下司古镇老街

小码头为接官码头,上有接官亭,河边的石头很大,大石为龙潭口,建于明末清初。大码头修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有土地庙,下去有牌坊,有两根大柱子,下面有狮子,平面呈弧形,最宽处19.2米,有99级石阶。那古街是明清街,又叫码头街,紧靠清水江。青石板巷子两边是一层、两层的木板房,河边的泡桐树高大。码头街上有女子书院,青砖瓦墙、木板门,田瑜于1936年任下司县立女子小学校长。有房子两侧是墙,前面是木板,很长的屋檐下挂着马灯,二层上面有阳台,几个在屋檐下喝茶的人说这房子有150多年历史了。有一家房子窗前有柜台,大门前有腰门,主要为防止鸡、鸭、狗进去,老人说这个房子有180多年历史,以前卖香烟。1808巷子里面,有土地庙写着“佑上下平安,保来往清洁”,那88岁老太太说土地庙以前就有。下司工坊的入口,有两棵高大的银杏树,中间有土地庙,以前有几百棵银杏树,1958年都砍了,一个老大爷和他爷爷为了保护这两棵树被打得遍体鳞伤,这片地以前都是那老大爷家的,他们以前是做豆腐的。禹王宫原为清朝康熙年间两湖会馆,大门的雕塑是龙生九子中的螭吻,门内有镇水石上冒着水,三面是一层的木制建筑,有古戏台。小河环绕处有风雨桥,河边有小白古塔,广东会馆是高大的徽派建筑。光绪三十二年(1906)建下司务本小学堂于万寿宫。阳明书院建于明朝后期,培养举人120人、进士19人。孙应鳌(1527—1584),王阳明学派徐樾弟子,嘉靖三十二年(1553)进士,官至国子监祭酒、刑部右侍郎、南京工部尚书,晚年回清平建学孔书院。阳明书院木板大门上有“服其教,畏其神,故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遍为尔德;官先事,士先志,有君子之词而无君子之行,莫入吾门”。书院内有两个天井,过道上有“大道致良知,愿知者行之,行者知之,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此所谓知行合一;明心求绝学,则学犹问也,问犹学也,学不离问,问不离学,方能成学问无双”。王阳明铜像边写有“一室简编堆左右,二铭义理证东西”。

');" class="a2">收藏

唐宋时期凯里、麻江交界处为仫佬族领地,宋元时期苗族大规模迁入,传授给本地人农耕技术。元朝中期在麻江县宣威镇设长官司,明初设置大量军屯并保留西南元代土司,洪武十七年(1384)在宣威镇设平定长官司,由吴氏世袭土司。正德九年(1514)朝廷修乾清宫和坤宁宫,在贵州征集杉木,清水江边“坎坎之声铿訇空谷,商贾络绎于道”。朱元璋在开国初便对中书省臣说:“千古之上,茅茨而圣,雕峻而亡。吾节俭是宝,民力其毋殚乎。”2637315雍正七年(1729)云贵总督鄂尔泰、贵州按察使张广泗首次疏通清水江,乾隆二年(1737)、光绪八年(1882)两次大疏通。斗篷山顶的天池水,经清水江,过洪江,经黔东南六县而入湖南沅江,顺江可达两湖江浙,逆水可至都匀。“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以前的水运充满诗意和乡愁,现在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中失去了很多乐趣。

宣威镇山沟里有菊花一大片,山坡上树木苍苍,到处是蓝莓园,有很多蜂箱。卡乌村正在过菊花节,这里的花海以前是村里负责的,现在政府收管了,每亩田每年给老百姓六七百元租金,在景区干活一天给六七十元。这里属于下司古镇,清水江碧绿如带,古龙王庙和码头都消失了。卡乌古村每家都养猪,厨房有火坑和土灶,做饭多时就用木材,做饭少时就用电磁炉。公路边招了一辆车带我到花海,那是几个抱着娃娃的年轻姑娘,要到凯里去玩,她们的生活是崇尚自然的。一个凯里过来的人,有些胖,一副山大王模样,我最喜欢这样自然的人。“你是干部吧?”“不是,我是打工的。”“我看你可以当镇长。”“呵呵呵呵,你还可以到下司去玩,到我们的从江和剑河去玩。”乘出租车到状元故居,司机也是一个有真性情的人。“我是贵阳来做女婿的,提的要求就是一辆车。你怎么不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来啊?这里牛打架、鸡打架、狗打架,好好玩,呵呵呵呵,好热闹,要打三天,看的人很多,有10000人看,过瘾得很。”

夏状元故居大门上写有“毓秀钟灵高枧长留才子第,崇文尚学麻江犹沐状元风”“入境沐儒风清水江涛流韵远,登门即秀景状元第府占春先”。门内有小山,清泉汩汩喷涌,穿过九步三孔桥,流向小河中。小桥建于清代,长5.3米,宽2.1米。状元湖内芦苇青青,古柳依依,睡莲遍布,湖中有亭阁和风雨桥。西园写有“闲看秋水心无事,每见同人眼暂明”“果林秋熟猿将子,药圃春肥鹿长茸”。经过一片木板房,又经过伐木场,狮山上有层层石阶,山下有二郎神庙。狮山上有夜读亭、百寿岩石刻、梅花林、文殊园,夏同龢自称“狮山山人”,莫友芝称赞其“连山迤欲断,斗起何苍雄。盘回度绝尘,飘渺乘高风”。狮佑坊下去,广场上有状元石像,状元第大门上写有“努力崇明德,随时爱景光”。光绪二十四年(1898),夏同龢殿试第一,1904年留学日本,1913年出任北京众议院议员,是宪法起草委员会六名理事之一,他晚年归隐北京劈柴胡同。麻江近代风云变幻,吴传声于护国战争牺牲后被黎元洪追授上将衔,张先培于1912年刺杀袁世凯。夏同龢将眼光放在法治方面值得称道,儒家强调内在约束,法家强调外在约束,儒、法可以互补。但钱穆先生认为,先秦孟荀庄老站在全人类的立场,而韩非只从统治阶级的片面利益出发。王元化教授在《思辨随笔》中对韩非的思想持批判态度。2637316我也认为法家“术”的方面不应该用得过多,外儒内法是以往社会的一个特征,不适用于现代社会。韩非子讲究思想的实际效果,是起过作用的,冯友兰称其为积极救时之士。现代社会更需要政策的公开,需要社会生活的有序。诸葛亮治蜀,刑政虽峻而无怨者,是因为用心平而劝诫明。法家赏罚公正的做法对差序结构社会的意义深远。法家还有做事雷厉风行的优点。张居正于嘉靖四十三年上疏曰:“欲为一事,须审之于初。及计虑已审,即断而行之,如唐宪宗之讨淮、蔡,虽百方沮之而不为摇。欲用一人,须慎之于始。既得其人,则信而任之,如魏文侯之用乐羊,虽谤书盈筪而终不为之动。”2637317广场照壁上有“君不法则令不行,臣不法则职不尽,民不法则事不成,君与臣民不以法交相维系其国,则国亡而殃及其身”。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夏永昌从南京戍边而来,授世袭都匀卫指挥使,后定居麻江县高枧村。十世祖夏朝正,雍正十年(1732)举人,任浙江余姚知县。十二世祖夏鸿时,嘉庆年间举人,出任陕西石泉和洛川知县。十五世祖,拔贡,官至云南蒙化府知州。父夏源,监生,历任沾益州知州、南宁县知县、四川补用知府。

清水江

下司古镇的门票是110元,售票员说:“你等到五点半就可以免费进去了。”清水江上有大桥,江面宽阔,江水白白的,远处青山连绵,河边垂柳依依,木制的吊脚楼有一大片。古镇大门重檐飞翘,四根巨柱上面刻有龙、虎、花、鸟。青石板街道上刻有二龙戏珠,有老人献寿图案。店铺有青砖瓦的,也有木板的;有纯银世家,有舒氏香猪腊肉,有传统手工面馆。芦笙广场上有木马和马槽,寨门上四重檐如牛角,上雕蜂窝斗拱,有燕子栖息。高大的侗族鼓楼,是侗族人娱乐、议事场所,用杉木衔接而成,屋檐仿佛是凤凰头,屋顶如孔雀开屏,下面十根柱子粗粗的。古戏台青砖瓦墙上有哼哈二神像,字画中有“高山流水”,屋檐上雕白鹤,有二小狮蹲在柱上。夜晚的小吃街灯光金黄,有粟家月亮粑、王婆婆月亮粑、爆浆臭豆腐、桃妹蓝莓冰粉,都被中央电视二台报道过。我对古城守门员说:“现在走到哪里都要钱,搞得路都不能走了。”他说:“明天白天再进来要买门票,早晨7点以前进来不要票,是清江旅游公司收钱,我们只负责安保工作。”到客栈的路上有老人穿着苗族服装,打着锣喊“防火防盗”。客栈的小伙子在成都读过大学,后来这里搞旅游开发就回来了。他说:“街面那些古建筑以前就有,这里才是真正的老街。”这里是古苗疆栈道,总面积139平方公里,现在有汉、苗、仫佬族近5万人。清雍正年间于下司、铜鼓设“下司铜鼓联司”,嘉庆十三年(1808)朝廷开辟下司场,明清七天赶大场,五天赶小场,马日和猪日为场期。至1951年被称为“小上海”,“人烟辐辏地,歌吹不夜城”,每天有两千多帆船近万名水客齐聚。

下司古镇老街

小码头为接官码头,上有接官亭,河边的石头很大,大石为龙潭口,建于明末清初。大码头修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有土地庙,下去有牌坊,有两根大柱子,下面有狮子,平面呈弧形,最宽处19.2米,有99级石阶。那古街是明清街,又叫码头街,紧靠清水江。青石板巷子两边是一层、两层的木板房,河边的泡桐树高大。码头街上有女子书院,青砖瓦墙、木板门,田瑜于1936年任下司县立女子小学校长。有房子两侧是墙,前面是木板,很长的屋檐下挂着马灯,二层上面有阳台,几个在屋檐下喝茶的人说这房子有150多年历史了。有一家房子窗前有柜台,大门前有腰门,主要为防止鸡、鸭、狗进去,老人说这个房子有180多年历史,以前卖香烟。1808巷子里面,有土地庙写着“佑上下平安,保来往清洁”,那88岁老太太说土地庙以前就有。下司工坊的入口,有两棵高大的银杏树,中间有土地庙,以前有几百棵银杏树,1958年都砍了,一个老大爷和他爷爷为了保护这两棵树被打得遍体鳞伤,这片地以前都是那老大爷家的,他们以前是做豆腐的。禹王宫原为清朝康熙年间两湖会馆,大门的雕塑是龙生九子中的螭吻,门内有镇水石上冒着水,三面是一层的木制建筑,有古戏台。小河环绕处有风雨桥,河边有小白古塔,广东会馆是高大的徽派建筑。光绪三十二年(1906)建下司务本小学堂于万寿宫。阳明书院建于明朝后期,培养举人120人、进士19人。孙应鳌(1527—1584),王阳明学派徐樾弟子,嘉靖三十二年(1553)进士,官至国子监祭酒、刑部右侍郎、南京工部尚书,晚年回清平建学孔书院。阳明书院木板大门上有“服其教,畏其神,故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遍为尔德;官先事,士先志,有君子之词而无君子之行,莫入吾门”。书院内有两个天井,过道上有“大道致良知,愿知者行之,行者知之,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此所谓知行合一;明心求绝学,则学犹问也,问犹学也,学不离问,问不离学,方能成学问无双”。王阳明铜像边写有“一室简编堆左右,二铭义理证东西”。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