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翘街
隆里古城在锦屏县大山深处,始建于明洪武十九年(1386),东西长222米,南北宽217米,三街、六巷、九院子保存着原貌。青阳门外,广场由鹅卵石铺成,城门口有鸡啄食。青阳门城墙上面,是三层的阁楼,明代建戍楼,清代改建鼓楼祀神,光绪三年(1877)重修。城墙上满是枫树叶,城门旁有棵大梧桐树,两道城门只剩下内城门,内城门上写有“紫气东来”“蔚起人文骈肩虎榜无双里,宏开地脉挈领龙标第一门”。街道由小石子铺成,两边是青砖瓦房子,第一家的门上写有“诰封土主堂堂正气镇荆楚,敕赠尊神凛凛威风护龙标”。城墙边横街,两三层的青砖木板房中写有“太原家风”字样,街道尽头有荷塘和田野。主街的门楣上有“三槐第”“指挥第”“苏湖世第”字样。有一家门内坐着几个阿婆,说祖上是从安徽过来的,自己是汉族而小孩儿都改成了侗族,院中有过道、天井、内室,天井中有妇女在做针线活。
隆里青阳门
主街上隆里守御千户所,始设于明洪武二十五年,为戍守官兵办公处,康熙八年(1669)重修时增设城隍庙和观音堂,大门上写有“调北征南洪武剑锋所指征程九千立屏街,屯田戍境明清蔚起人文科甲六百成令闻”。进门是天井,大门上写有“屏藩要塞”,屋檐中有鼓和锣,正堂上写有“皇图永固”,后面天井中有一口井,旁边有议事厅和军械库。城隍庙上,有“威灵显赫护国安邦扶社稷,圣道高明降施甘露救生民”。明洪武三十年三月,婆洞(今启蒙)林宽率众起义,千户吴德、镇抚井孚率众抵抗殉国,朱元璋追认两人为正千户,子袭职,百姓塑像祭祀。后来湖广都尉齐让率兵5万,楚王朱祯统兵30万由杨文为征虏将军,都督府佥事顾成由都匀进兵,这次战争中林宽战死,起义军死亡21500人。成化十一年(1475),乌罗苗人石金州自称明王,清水江少数民族纷纷起义,副使刘敷、湖广都督李震及都指挥庄荣率10万大军进讨,攻破苗民620寨并杀8500人。万历九年(1581),五开卫及隆里所兵叛乱,朝廷命黎靖参将邓子龙镇压。顺治七年(1650)和咸丰六年(1856),隆里所曾被起义军攻破。千户所旁有古戏台,主街的戏台边有古井,戏台处横街牌坊上写有“甘子养亲儿是媳,义方训嗣母兼师”。
书香第两窗上有“月来花弄影,风动鹤传声”“架贮三都赋,室藏二函书”,旁边巷子写有“陋巷幽且静,花疏艳乃香”。关西第窗子上有“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杨氏先祖杨钟秀有军功,世袭千户职。科甲第的祖上中过进士,窗子上写有“庭栽兰桂树,室有汉唐书”“开窗闻鸟语,闭户听书声”。正阳门处,巷子十分幽静,原有两道城门,楼上原有关羽像,有联“城中凤起蛟腾已标令望,楼外鸢飞鱼跃更具奇观”。指挥第写有“两晋家声传后裔,三槐世泽继书香”,三间、两进、两天井,内有陈氏宗祠建于乾隆年间。陈氏祖籍福建,陈素养曾任成都按察副使,陈敏中武举,有二郎庙为陈素养所修建。开科第写有“读书种田两大职,工人农民一体同”,旁边有关圣宫建于清代。迎恩门上有“文教昌明”“城观内外千条紫气冲牛斗,楼集古今一枝文笔点西厢”,明代建戍楼,清代改建鼓楼祀神,为接圣旨并叩谢皇恩处。雁门第的墙上书画中写有“金屋花馥郁,琼楼月团圆”,院内有两天井。
龙标书院体现出儒家文化的灿烂,在千户所旁,前有石子铺的场地,后院杨柳依依。龙标书院,创自唐朝诗人王昌龄,清雍正三年(1725)张应诏辞去鸿胪寺少卿回乡重修。书院明清出举人18人、进士3人、贡生60人,官至县令以上者10多人。书院的大门有联“龙跃鲲翔沧溟浪跋,标新领异文采风流”。里面有古柳和桂花树,有泮池,有孔子画像。后院有王昌龄像,他贬谪隆里任龙标尉7年。大唐天宝年间修有王昌龄衣冠冢,有联“戛玉敲金在昔文章辉凤阁,瞻山仰斗于今德望著龙标”。有状元桥修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状元祠修于万历二十七年,状元亭修于明天顺元年(1457)。清康熙年间举人胡定之有诗曰:“赋献来迁谪,诗名纪盛唐。故巢辞锦里,别业寄遐荒。古木云崖寿,山猿月夜狂。传言居止处,翰墨带泉香。”清黎平知府蔡时豫写有《谒王少伯祠文》:“何如先生,骚坛文府。俯视一时,独有千古。古今同调,岂乏同方。前李太白,后陆沧浪。夜郎之陬,谪居之里。灵均之灵,伊尔湘水。秋水澄净,秋山清空。我来斯所,缅想流风。”《中庸》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肇兴侗寨
肇兴侗寨始建于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有860年历史,位于黎平和广西、湖南交界处,周边六县都是侗族聚集地区。门票100元,我凭湖北身份证号可以半价。这里的九月也要流汗。寨内有田野、水车、木板房,田里草垛堆得很高,河边亭子上盖着茅草,有流水声和鸡叫声。大树洞做的门里面,大道齐整,田里长着南瓜、红薯、茄子、水芋头,河水一层层奔流,河上有风雨桥和大水车,河边有红的和黄的花。侗族文化展示中心,广场晒着稻谷。蓝印花布很漂亮,侗族人用蜂蜡或豆粉与石灰制成灰浆,在布上做成各种图案,晾干后置入靛桶着色,可以保存和交换东西,是侗族人财富的象征。孟猫花桥下面,河流边有许多客栈,鸭子是黑色的旱鸭。主街中心种着香樟树,每棵树下都有木凳可以坐,店铺中有湘珍源绿豆糕源于乾隆年间,卖高山茶和香猪的小老板在湖南学的医学,回来后卖特产也行医。主街上有鼓楼,为白、马家族始建于18世纪,有许多人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帽子坐在一起唱歌,侗族大歌于2009年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鼓楼用于议事和集体活动,重檐攒尖顶,八角,高11层,24.37米,里面有火坑用于冬天取暖。鼓楼旁有长长的凉亭,水池是用来防火的,那一片两层的木板房听说有上千年了。巷子那边花桥上有长木板,在那里休息的人说:“上面可以画画,以前青年男女在这里玩。我们这里的人都姓陆。”这里一千多户人家住得很密,水上共有五个花桥。五个鼓楼分别以“仁”“义”“礼”“智”“信”为名,儒家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有内在的相通性。智团鼓楼下面的十六根柱子很粗,对联中有“进士英豪”字样。大石桥头卖肉的女孩说:“这里就一条主街,女孩结婚到男方家都是静悄悄地去。”仁团鼓楼七层高18.47米,为迁移过来的袁、满、龙、嬴家族所建,是肇兴最后一座鼓楼,始建于19世纪,鼓楼边有戏台,高高的顶上满是麻雀,流水声和鸟声响成一片。上寨的寨门是木板门,写有“侗乡第一寨”,山下梯田很有棱角,田里黄黄的,与山上绿树相映衬。从这里乘车到堂安梯田需要20多分钟。雨中的河边别有诗意,处处水声很响,通道上层的木板可遮风雨,水边长木凳可以休憩。一个湖南常德人卖蜡染,说这里现在的租金每年6万多元,街上要10万元以上。一个黎平卖酒的人招呼我坐下聊天:“我们黎平还是一个府,黎平会议是遵义会议的预备会议,这里在高速公路和高铁修建以前真是大山深处,几任移民局局长都出了问题。现在国家拨的扶贫移民资金多,但老百姓几十万元拿到手后不到一年就用完了。”在我住的农家客栈,有两个广东人已经住了两夜。老板说:“我们这里早餐有油茶,用茶水泡糯米吃,牛胃炒好后放上香料很好吃。”客栈里有二年级小女孩在做数学作业,小朋友一边看电视一边做作业,家里人不能指导,错误不少。他们邀我一起吃饭,闲聊说:“这里以前出人才,现在不出了,大学生多但名牌大学就没有。隔壁村中秋节斗牛很热闹。”村委会门口写有“脱贫致富,教育铺路”字样。我想起旅游开发应与加强教育相伴而行,经济发展不应该过多地依赖物质资源。现代社会人们更多的工作是处理信息,市场经济条件下工资的高低是由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决定的。萨缪尔森认为:“所投入的劳动力的质量,如劳工的技能、知识和纪律性,是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因素。……资本品只有那些有技术的、经过培训的劳工才能有效地使用和维护。提高劳工的知识水平、健康程度和纪律意识,以及短时期内提高劳工的电脑操作技能,都将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黎平翘街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雨天的夜晚来到翘街,街道两头高中间低,白的和黄的灯光照在青石板上,古城一片幽静。翘街的大门是石牌坊,顶上有四个小石狮,两旁刻有两副对联,“双凤朝阳诚州成德千秋开泰,五贤耀祖沧浪腾蛟万年文彩”“北塔凝光文风缭绕黎明第,南泉浮翠天香频送古城中”。红军广场,两边有一层、两层、三层的商铺,顶上都盖着小瓦。1934年12月17日,红军总政治部在广场开群众大会,参加的有三四百人。广场在明朝中期为荷塘,是原黎平府学宫前一处泮池,四周有青石板步道,有白石砌成的栏杆。荷塘于1930年被填平,1945年被改建为农贸交易市场。黎平县城关第一小学,大门写有“厚德敦行润古道,博学笃志启灵犀”,里面是文庙旧址,还剩一个大成殿。
走在翘街的青石板上,两旁有木制的房子,有青砖瓦的砖墙,有小渠流水哗哗。时时能看到幽深的巷子,刘家巷毛泽东住过,马家巷是黎平基督教聚会点。中央红军干部修养连住址,为明清时期黎平徽派建筑,原为廖氏宅院,由两层的木房子和封火墙围合,第一进为店铺,门内过道前是小天井,天井后面有宽过道和大天井,宽过道两边是四间卧室,后面花园内有风雨廊,有石阶上山。两湖会馆,门牌的青砖上长满苔藓和小桑树,门内青石板甬道两边是围墙,前面会馆大门顶上有酒葫芦。中央政治局黎平会议会址,青砖瓦房,外面的店铺有两门、四窗台,窗台上遗留有“京果杂货”“苏洋广货”“锅鼎瓷器”“各种名酒”字样。这里原为胡氏“荣顺店”,始建于嘉庆元年(1796),第一进门楣上由清黎平知府袁开第题“种德收福”“传家自有藏书乐,卜宅何嫌近市居”,两进房后面花园有通涵,离地1.5米高有门,打开可通往隔壁人家以防盗躲匪。福音堂,原为胡氏协顺店,1929年典当给传教的德国人郁德凯,他带着夫人郁安乃到黎平传教行医,直到1947年在黎平生活19年后回到德国。大井街内是古民居,巷口小吃有炸糍粑、豆腐和烤肉,这里的烤红薯6元一斤,客家阿婆的红薯糯米粑粑1元一个。巷内有一口古井,圆形井壁离地面半米高,用桶提水很方便,旁边供奉的是观世音。洗衣服的人说:“我还没出生就有井了。”翰文轩是两层的木板房,门内大厅上有“画轩环青一溪横绿,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天井前周氏宗祠上写有“系谱岐西,支分江右”字样。宋家巷内都是青砖瓦房,巷子中有宽宽的流水。翘街主街的房前有柜台,有四方井一口,洗菜的人说是地下水。姚家巷内有土壁屋,写有“山亭第”的门内中间是天井,三边是两层的木板房。沿着层层台阶而上,青山上云雾缭绕,东城门只剩下一段残墙,有破旧的楼阁,城门上有青青的藤条垂下。
黎平翘街
隆里古城在锦屏县大山深处,始建于明洪武十九年(1386),东西长222米,南北宽217米,三街、六巷、九院子保存着原貌。青阳门外,广场由鹅卵石铺成,城门口有鸡啄食。青阳门城墙上面,是三层的阁楼,明代建戍楼,清代改建鼓楼祀神,光绪三年(1877)重修。城墙上满是枫树叶,城门旁有棵大梧桐树,两道城门只剩下内城门,内城门上写有“紫气东来”“蔚起人文骈肩虎榜无双里,宏开地脉挈领龙标第一门”。街道由小石子铺成,两边是青砖瓦房子,第一家的门上写有“诰封土主堂堂正气镇荆楚,敕赠尊神凛凛威风护龙标”。城墙边横街,两三层的青砖木板房中写有“太原家风”字样,街道尽头有荷塘和田野。主街的门楣上有“三槐第”“指挥第”“苏湖世第”字样。有一家门内坐着几个阿婆,说祖上是从安徽过来的,自己是汉族而小孩儿都改成了侗族,院中有过道、天井、内室,天井中有妇女在做针线活。
隆里青阳门
主街上隆里守御千户所,始设于明洪武二十五年,为戍守官兵办公处,康熙八年(1669)重修时增设城隍庙和观音堂,大门上写有“调北征南洪武剑锋所指征程九千立屏街,屯田戍境明清蔚起人文科甲六百成令闻”。进门是天井,大门上写有“屏藩要塞”,屋檐中有鼓和锣,正堂上写有“皇图永固”,后面天井中有一口井,旁边有议事厅和军械库。城隍庙上,有“威灵显赫护国安邦扶社稷,圣道高明降施甘露救生民”。明洪武三十年三月,婆洞(今启蒙)林宽率众起义,千户吴德、镇抚井孚率众抵抗殉国,朱元璋追认两人为正千户,子袭职,百姓塑像祭祀。后来湖广都尉齐让率兵5万,楚王朱祯统兵30万由杨文为征虏将军,都督府佥事顾成由都匀进兵,这次战争中林宽战死,起义军死亡21500人。成化十一年(1475),乌罗苗人石金州自称明王,清水江少数民族纷纷起义,副使刘敷、湖广都督李震及都指挥庄荣率10万大军进讨,攻破苗民620寨并杀8500人。万历九年(1581),五开卫及隆里所兵叛乱,朝廷命黎靖参将邓子龙镇压。顺治七年(1650)和咸丰六年(1856),隆里所曾被起义军攻破。千户所旁有古戏台,主街的戏台边有古井,戏台处横街牌坊上写有“甘子养亲儿是媳,义方训嗣母兼师”。
书香第两窗上有“月来花弄影,风动鹤传声”“架贮三都赋,室藏二函书”,旁边巷子写有“陋巷幽且静,花疏艳乃香”。关西第窗子上有“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杨氏先祖杨钟秀有军功,世袭千户职。科甲第的祖上中过进士,窗子上写有“庭栽兰桂树,室有汉唐书”“开窗闻鸟语,闭户听书声”。正阳门处,巷子十分幽静,原有两道城门,楼上原有关羽像,有联“城中凤起蛟腾已标令望,楼外鸢飞鱼跃更具奇观”。指挥第写有“两晋家声传后裔,三槐世泽继书香”,三间、两进、两天井,内有陈氏宗祠建于乾隆年间。陈氏祖籍福建,陈素养曾任成都按察副使,陈敏中武举,有二郎庙为陈素养所修建。开科第写有“读书种田两大职,工人农民一体同”,旁边有关圣宫建于清代。迎恩门上有“文教昌明”“城观内外千条紫气冲牛斗,楼集古今一枝文笔点西厢”,明代建戍楼,清代改建鼓楼祀神,为接圣旨并叩谢皇恩处。雁门第的墙上书画中写有“金屋花馥郁,琼楼月团圆”,院内有两天井。
龙标书院体现出儒家文化的灿烂,在千户所旁,前有石子铺的场地,后院杨柳依依。龙标书院,创自唐朝诗人王昌龄,清雍正三年(1725)张应诏辞去鸿胪寺少卿回乡重修。书院明清出举人18人、进士3人、贡生60人,官至县令以上者10多人。书院的大门有联“龙跃鲲翔沧溟浪跋,标新领异文采风流”。里面有古柳和桂花树,有泮池,有孔子画像。后院有王昌龄像,他贬谪隆里任龙标尉7年。大唐天宝年间修有王昌龄衣冠冢,有联“戛玉敲金在昔文章辉凤阁,瞻山仰斗于今德望著龙标”。有状元桥修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状元祠修于万历二十七年,状元亭修于明天顺元年(1457)。清康熙年间举人胡定之有诗曰:“赋献来迁谪,诗名纪盛唐。故巢辞锦里,别业寄遐荒。古木云崖寿,山猿月夜狂。传言居止处,翰墨带泉香。”清黎平知府蔡时豫写有《谒王少伯祠文》:“何如先生,骚坛文府。俯视一时,独有千古。古今同调,岂乏同方。前李太白,后陆沧浪。夜郎之陬,谪居之里。灵均之灵,伊尔湘水。秋水澄净,秋山清空。我来斯所,缅想流风。”《中庸》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肇兴侗寨
肇兴侗寨始建于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有860年历史,位于黎平和广西、湖南交界处,周边六县都是侗族聚集地区。门票100元,我凭湖北身份证号可以半价。这里的九月也要流汗。寨内有田野、水车、木板房,田里草垛堆得很高,河边亭子上盖着茅草,有流水声和鸡叫声。大树洞做的门里面,大道齐整,田里长着南瓜、红薯、茄子、水芋头,河水一层层奔流,河上有风雨桥和大水车,河边有红的和黄的花。侗族文化展示中心,广场晒着稻谷。蓝印花布很漂亮,侗族人用蜂蜡或豆粉与石灰制成灰浆,在布上做成各种图案,晾干后置入靛桶着色,可以保存和交换东西,是侗族人财富的象征。孟猫花桥下面,河流边有许多客栈,鸭子是黑色的旱鸭。主街中心种着香樟树,每棵树下都有木凳可以坐,店铺中有湘珍源绿豆糕源于乾隆年间,卖高山茶和香猪的小老板在湖南学的医学,回来后卖特产也行医。主街上有鼓楼,为白、马家族始建于18世纪,有许多人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帽子坐在一起唱歌,侗族大歌于2009年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鼓楼用于议事和集体活动,重檐攒尖顶,八角,高11层,24.37米,里面有火坑用于冬天取暖。鼓楼旁有长长的凉亭,水池是用来防火的,那一片两层的木板房听说有上千年了。巷子那边花桥上有长木板,在那里休息的人说:“上面可以画画,以前青年男女在这里玩。我们这里的人都姓陆。”这里一千多户人家住得很密,水上共有五个花桥。五个鼓楼分别以“仁”“义”“礼”“智”“信”为名,儒家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有内在的相通性。智团鼓楼下面的十六根柱子很粗,对联中有“进士英豪”字样。大石桥头卖肉的女孩说:“这里就一条主街,女孩结婚到男方家都是静悄悄地去。”仁团鼓楼七层高18.47米,为迁移过来的袁、满、龙、嬴家族所建,是肇兴最后一座鼓楼,始建于19世纪,鼓楼边有戏台,高高的顶上满是麻雀,流水声和鸟声响成一片。上寨的寨门是木板门,写有“侗乡第一寨”,山下梯田很有棱角,田里黄黄的,与山上绿树相映衬。从这里乘车到堂安梯田需要20多分钟。雨中的河边别有诗意,处处水声很响,通道上层的木板可遮风雨,水边长木凳可以休憩。一个湖南常德人卖蜡染,说这里现在的租金每年6万多元,街上要10万元以上。一个黎平卖酒的人招呼我坐下聊天:“我们黎平还是一个府,黎平会议是遵义会议的预备会议,这里在高速公路和高铁修建以前真是大山深处,几任移民局局长都出了问题。现在国家拨的扶贫移民资金多,但老百姓几十万元拿到手后不到一年就用完了。”在我住的农家客栈,有两个广东人已经住了两夜。老板说:“我们这里早餐有油茶,用茶水泡糯米吃,牛胃炒好后放上香料很好吃。”客栈里有二年级小女孩在做数学作业,小朋友一边看电视一边做作业,家里人不能指导,错误不少。他们邀我一起吃饭,闲聊说:“这里以前出人才,现在不出了,大学生多但名牌大学就没有。隔壁村中秋节斗牛很热闹。”村委会门口写有“脱贫致富,教育铺路”字样。我想起旅游开发应与加强教育相伴而行,经济发展不应该过多地依赖物质资源。现代社会人们更多的工作是处理信息,市场经济条件下工资的高低是由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决定的。萨缪尔森认为:“所投入的劳动力的质量,如劳工的技能、知识和纪律性,是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因素。……资本品只有那些有技术的、经过培训的劳工才能有效地使用和维护。提高劳工的知识水平、健康程度和纪律意识,以及短时期内提高劳工的电脑操作技能,都将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