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镇远
在线阅读 阳河的水绿油油如带,河两岸古柳婆娑,石屏山上树木一片绿,白鸟在水上飞翔,满眼的楼房散发出古韵。河上头有小洲,柳枝如烟,木塔掩映在绿树中,洲边有白色的小拱桥。小洲在府城西门新中街处,有溪水汇入阳河。沿着石拱桥到镇江阁,四层阁楼在水中央,杨昌隆曾撰对联“临阁寻诗满湖涌动黔风楚韵,凭栏赏月一地摇来桂影竹姿”“槛外笛鸣却是风清梳翠柳,江心天坠只缘水净洗晴云”。镇远明清景观是文学繁盛的来源,有石屏巨镇、龙山屯云、西峡瀑布、燕矶渔唱、松溪夜月、惠泉仙品、笔岫晴岚、平冒先声、五老宾南、东山衔月、古柏精忠、二仙拱北。以前官员的人文素养让人钦佩,对地方的教化有很大作用,科举制度选拔官员让儒家文化得以弘扬。明代镇远知府、福建莆田人周瑛有七律《带山环水》:“源发东山贯北河,回云如带湛清波。浪花喷雪寒光满,芹藻浮烟秀气多。清比沧浪应彻底,流绕泮沼自盈科。观澜喜赋朝宗势,不独时听孺子歌。”五律《次祁太守顺游西峡韵二首》其一:“溪回见绿树,路转接丹崖。春尽客初到,雨晴山益佳。看花怜少伴,听鸟忆同侪。更待松梦月,照归溪上斋。”明代镇远知府、南海人张守让有诗:“羽客何年度要荒,云山不断树苍苍。隔溪时听游仙曲,应是刘郎及阮郎。”“平冒山头汉将营,铙歌不见夜来声。夜郎此日韬笳鼓,留得秋山伴月明。”

卫城的城墙在河岸,修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城墙长5公里,高8.3米,城墙上面有垛眼1800多个。府城的山顶有明清时期的四官殿,四官是战国名将白起、廉颇、王翦、李牧。其中,白起和李牧是战将,廉颇是大将,王翦通过自污而保身是智慧的体现。清朝学者姚苧田认为:“为将者之品,有大将,有战将,廉颇识略高深,能持重而不利于剽疾,有大将之才,而或不足于战将之用。”2637326战国时期,楚将庄蹻循沅江入水伐夜郎。宋宝祐六年(1258),设州治赐名“镇远”。冲河码头边有镇远侯顾成祠堂,顾成是贵州建省第一人。永乐十一年(1413),顾成奉朝廷命带兵五万来镇远,平息思南宣慰使田宗鼎和思州宣抚使田琛战乱,将贵州地区十八州合并为贵州省。古城区3.1平方公里,府城的石牌坊上写有“石屏巨镇”“秦汉古雄藩万里梯航分道去,唐虞新景运百花仙子舞阶来”;“滇楚锁钥”“入门来四面青峰迎客驾,登道去一泓碧水洗风尘”。店铺挂有不少“豆腐脑”的旗子,有百年老字号袁味豆腐脑店,有炸糍粑和本地牛肉粉馆。元代镇远的古驿道保存完整,大街上有镇远邮驿旧址,写有“大清邮政”字样的邮筒上有龙缠绕,当时在军事上采用的是王命传虎节。禹门码头石门坊上刻着龙虎,写有“年少初登第,皇都得意回”,码头上有九级台阶。镇远码头曾有二十多个,水运使得当时的商业一片繁荣,人们运送柴、米、油、盐、洋纱、洋布,1875年桐油开始输入欧洲,1900年远销美国,1932年湖南人舒万龄的舒祥泰酱油铺上冠贵阳而下誉洪江。镇远是南方丝绸之路的水陆重镇,从湘楚、中原西通滇黔而至印度、缅甸。乾隆《镇远府志》有《竹枝词》曰:“鸣锣急响在船头,划桨争行较劣优。独有游人听不得,翻身直上玉皇楼。”清人王清远当年在镇远很惬意:“树绕村庄,水溢陂圹。倚轻风,雅兴徜徉。一抹惠泉,占尽春光。有杏花红,李花白,野花香。那方围墙,隐隐庙堂。挂青招,流水桥旁。八洞来趣,煮茶山冈。品土丁绿,云关紫,崮山黄。”

镇远古城的民居保持完好。府城有仁寿巷、光复巷等老巷子,是“天人合一”的体现。四方井巷的牌坊散发着古韵,小石板路两边是青砖砌成的围墙。古朴的房子中有古镇远镖局,是民间保护组织,缺乏规模效应。四方缘门楼的巷子内,有木制的民居,房前有院子,外面有围栏,巷子让人心里宁静。合盛酒坊在山坡上,院子内有名士亭,有秘制卤牛肉。百年豆腐坊在高台上,每年农历九月十五日豆腐业举行隆重公祭,纪念豆腐发明者淮南王刘安诞辰。始建于宋元时期的四方井,四周由大石板围砌而成,正方形井壁已经被绳子勒凹,井中悠游的鱼是用于防毒的,井边敬奉的是儒家官员。清乾隆《镇远府志》记载:“四方井,在府治西,源出石屏山深处岩层。”山上杨氏大院(又称“杨茂兴大院”)建于清代,茂兴商号主人为人慷慨大方,为宋代英惠侯杨再思后裔,大院有三层台基、三个大门,内有谷仓、正厅、书院和花园,是转弯抹角建筑,占地960平方米,门额写有“瑞洁衔环”“清白家声”“书园”。傅家大院建于清嘉庆年间,大门的门楣有“封唐召泽”,内有“良弼名家”匾额,前院有转阁复廊,二层可登高望远。他们的先辈从江西而来,靠码头搬运起家,开办堆栈而发家,后来开裕盛隆行、义盛隆行、裕盛荣行、泰昌鑫行四大行。沿着古巷上山顶,猪槽井石门内有井如猪槽,山壁上有水晶宫,旁边山上云泉水在石头上流下如琴弦。从冲子口巷下去,有周瑞松宅建于清末,门上有“陋室清居”匾额,木板门内有过道和木板房间。刘氏民宅的青砖外墙十分高大,门上有“彭城世泽”匾额,大门写有“雅座谈诗谁邀窗外月,金樽对友我是酒中仙”,青石板天井内有八卦图,三房都是木板制成的两层楼。何家民居始建于宋元时期,是镇远土司何氏后裔私宅,外面围墙很高,大门有“庐江慈荫”,门内有天井,有两层的木板楼,楼中间有过道。写有“叔度豪风”的门楼内,都是200多年的民居,外墙由青砖砌成,内面有过道、天井、木板房。古巷中一片幽静,两湖会馆现为谭钧培纪念馆。

镇远古石拱桥

镇远古城的文化绚丽多彩。主街上有清代文庙残壁,上有“礼门”“义路”字样。河道转弯处有厘金局遗址,明清时期是税务和海关合署办公。火神炎帝宫,始建于元代,清初迁于此,内祀神农和祝融,元贞元年(1295)朝廷下令全国郡县通祀三皇,元明清镇远府道春秋两祭。石屏山直立处,有古老的五孔石拱桥,弓形的桥面由青石板铺成,桥两边护栏由一块块大石砌成,桥头有三层的八角楼,上有清代古联“人上翠微梯蓬岛春荫天尺五,客来书画舫桃花流水月初三”“扫净五溪烟汉使浮槎撑斗出,辟开重驿路缅人骑象过桥来”。五孔桥处河道弯转,山上有青龙洞,上有“中元禅院”石碑,有望星楼、藏经楼、紫阳书院、令公庙、东山寺,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将儒、释、道三教合于一山。紫阳书院,知府黄希英建于明嘉靖年间,有《题紫阳书院》诗:“仙都昨夜雪凝楼,人羡鳌头识胜游。投赠何愁无缟带,放衙偏喜有黄裯。白牛露地蹲犹冷,玉霓蜷江冷欲浮。土锉无烟休更叹,明年摩眼望来眸。”明清时期镇远出举人146名、进士18名(其中翰林3名)。谭钧培(1828—1894),镇远人,清咸丰九年(1859)举人,同治元年(1862)进士,历官江西监察御史、常州和苏州知府、山东和湖南按察使,官至云南巡抚并两次兼任云贵总督,慈禧称其“办事认真,克勤其职”,赐宅第并由光绪帝书写“中丞第”匾额。

镇远最高石阶码头上,供奉海神的天后宫原为福建会馆,由同治和光绪年间福建籍人捐资修建,是海洋文化深入苗岭深山的反映。海神妈祖名林默,福建莆田望族九牧林氏之后,父林愿官任都巡检。林默是聪明、漂亮而又善良的女孩,精通医理、天文。宋太宗雍熙四年(987)九月初九,28岁的林默去世。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1156),第一次褒封林默为灵惠夫人。宋宣和年间,给事中路允迪出使高丽,相传得到渤海湾海神相助。明洪熙元年(1425),钦差内官柴山出使琉球,将妈祖神像供于船上。宋朝以来航海人陆续开始供奉她,目前全世界有一万多座妈祖宫,分布于33个国家和地区。我国特色的海洋文明历来和政府的提倡很有联系。亚当·斯密说:“中国东部各省也有若干大江大河,分成许许多多支流和水道,相互交通着,扩大了内地航行的范围。这种航行范围的广阔,不但非尼罗河或恒河所可比拟,即此二大河合在一起也望尘莫及。但令人奇怪的是,古代埃及人、印度人和中国人,都不奖励外国贸易,他们的财富似乎全然得自内陆的航行。”2637327我国传统社会是以农业文明为主体的,梁漱溟教授认为是向内用力的,提倡的是“伦理本位,职业分途”。2637328到晚清时期,欧洲人的航海技术、好战精神、探险和海外移民活动蔚然成风。中西文化的交汇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变迁,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开放性。魏源、郑观应、严复等改革派思想家值得纪念,自强运动的领导者让我十分敬佩。

');" class="a2">收藏

在镇远古城的大桥上,看阳河的水绿油油如带,河两岸古柳婆娑,石屏山上树木一片绿,白鸟在水上飞翔,满眼的楼房散发出古韵。河上头有小洲,柳枝如烟,木塔掩映在绿树中,洲边有白色的小拱桥。小洲在府城西门新中街处,有溪水汇入阳河。沿着石拱桥到镇江阁,四层阁楼在水中央,杨昌隆曾撰对联“临阁寻诗满湖涌动黔风楚韵,凭栏赏月一地摇来桂影竹姿”“槛外笛鸣却是风清梳翠柳,江心天坠只缘水净洗晴云”。镇远明清景观是文学繁盛的来源,有石屏巨镇、龙山屯云、西峡瀑布、燕矶渔唱、松溪夜月、惠泉仙品、笔岫晴岚、平冒先声、五老宾南、东山衔月、古柏精忠、二仙拱北。以前官员的人文素养让人钦佩,对地方的教化有很大作用,科举制度选拔官员让儒家文化得以弘扬。明代镇远知府、福建莆田人周瑛有七律《带山环水》:“源发东山贯北河,回云如带湛清波。浪花喷雪寒光满,芹藻浮烟秀气多。清比沧浪应彻底,流绕泮沼自盈科。观澜喜赋朝宗势,不独时听孺子歌。”五律《次祁太守顺游西峡韵二首》其一:“溪回见绿树,路转接丹崖。春尽客初到,雨晴山益佳。看花怜少伴,听鸟忆同侪。更待松梦月,照归溪上斋。”明代镇远知府、南海人张守让有诗:“羽客何年度要荒,云山不断树苍苍。隔溪时听游仙曲,应是刘郎及阮郎。”“平冒山头汉将营,铙歌不见夜来声。夜郎此日韬笳鼓,留得秋山伴月明。”

卫城的城墙在河岸,修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城墙长5公里,高8.3米,城墙上面有垛眼1800多个。府城的山顶有明清时期的四官殿,四官是战国名将白起、廉颇、王翦、李牧。其中,白起和李牧是战将,廉颇是大将,王翦通过自污而保身是智慧的体现。清朝学者姚苧田认为:“为将者之品,有大将,有战将,廉颇识略高深,能持重而不利于剽疾,有大将之才,而或不足于战将之用。”2637326战国时期,楚将庄蹻循沅江入水伐夜郎。宋宝祐六年(1258),设州治赐名“镇远”。冲河码头边有镇远侯顾成祠堂,顾成是贵州建省第一人。永乐十一年(1413),顾成奉朝廷命带兵五万来镇远,平息思南宣慰使田宗鼎和思州宣抚使田琛战乱,将贵州地区十八州合并为贵州省。古城区3.1平方公里,府城的石牌坊上写有“石屏巨镇”“秦汉古雄藩万里梯航分道去,唐虞新景运百花仙子舞阶来”;“滇楚锁钥”“入门来四面青峰迎客驾,登道去一泓碧水洗风尘”。店铺挂有不少“豆腐脑”的旗子,有百年老字号袁味豆腐脑店,有炸糍粑和本地牛肉粉馆。元代镇远的古驿道保存完整,大街上有镇远邮驿旧址,写有“大清邮政”字样的邮筒上有龙缠绕,当时在军事上采用的是王命传虎节。禹门码头石门坊上刻着龙虎,写有“年少初登第,皇都得意回”,码头上有九级台阶。镇远码头曾有二十多个,水运使得当时的商业一片繁荣,人们运送柴、米、油、盐、洋纱、洋布,1875年桐油开始输入欧洲,1900年远销美国,1932年湖南人舒万龄的舒祥泰酱油铺上冠贵阳而下誉洪江。镇远是南方丝绸之路的水陆重镇,从湘楚、中原西通滇黔而至印度、缅甸。乾隆《镇远府志》有《竹枝词》曰:“鸣锣急响在船头,划桨争行较劣优。独有游人听不得,翻身直上玉皇楼。”清人王清远当年在镇远很惬意:“树绕村庄,水溢陂圹。倚轻风,雅兴徜徉。一抹惠泉,占尽春光。有杏花红,李花白,野花香。那方围墙,隐隐庙堂。挂青招,流水桥旁。八洞来趣,煮茶山冈。品土丁绿,云关紫,崮山黄。”

镇远古城的民居保持完好。府城有仁寿巷、光复巷等老巷子,是“天人合一”的体现。四方井巷的牌坊散发着古韵,小石板路两边是青砖砌成的围墙。古朴的房子中有古镇远镖局,是民间保护组织,缺乏规模效应。四方缘门楼的巷子内,有木制的民居,房前有院子,外面有围栏,巷子让人心里宁静。合盛酒坊在山坡上,院子内有名士亭,有秘制卤牛肉。百年豆腐坊在高台上,每年农历九月十五日豆腐业举行隆重公祭,纪念豆腐发明者淮南王刘安诞辰。始建于宋元时期的四方井,四周由大石板围砌而成,正方形井壁已经被绳子勒凹,井中悠游的鱼是用于防毒的,井边敬奉的是儒家官员。清乾隆《镇远府志》记载:“四方井,在府治西,源出石屏山深处岩层。”山上杨氏大院(又称“杨茂兴大院”)建于清代,茂兴商号主人为人慷慨大方,为宋代英惠侯杨再思后裔,大院有三层台基、三个大门,内有谷仓、正厅、书院和花园,是转弯抹角建筑,占地960平方米,门额写有“瑞洁衔环”“清白家声”“书园”。傅家大院建于清嘉庆年间,大门的门楣有“封唐召泽”,内有“良弼名家”匾额,前院有转阁复廊,二层可登高望远。他们的先辈从江西而来,靠码头搬运起家,开办堆栈而发家,后来开裕盛隆行、义盛隆行、裕盛荣行、泰昌鑫行四大行。沿着古巷上山顶,猪槽井石门内有井如猪槽,山壁上有水晶宫,旁边山上云泉水在石头上流下如琴弦。从冲子口巷下去,有周瑞松宅建于清末,门上有“陋室清居”匾额,木板门内有过道和木板房间。刘氏民宅的青砖外墙十分高大,门上有“彭城世泽”匾额,大门写有“雅座谈诗谁邀窗外月,金樽对友我是酒中仙”,青石板天井内有八卦图,三房都是木板制成的两层楼。何家民居始建于宋元时期,是镇远土司何氏后裔私宅,外面围墙很高,大门有“庐江慈荫”,门内有天井,有两层的木板楼,楼中间有过道。写有“叔度豪风”的门楼内,都是200多年的民居,外墙由青砖砌成,内面有过道、天井、木板房。古巷中一片幽静,两湖会馆现为谭钧培纪念馆。

镇远古石拱桥

镇远古城的文化绚丽多彩。主街上有清代文庙残壁,上有“礼门”“义路”字样。河道转弯处有厘金局遗址,明清时期是税务和海关合署办公。火神炎帝宫,始建于元代,清初迁于此,内祀神农和祝融,元贞元年(1295)朝廷下令全国郡县通祀三皇,元明清镇远府道春秋两祭。石屏山直立处,有古老的五孔石拱桥,弓形的桥面由青石板铺成,桥两边护栏由一块块大石砌成,桥头有三层的八角楼,上有清代古联“人上翠微梯蓬岛春荫天尺五,客来书画舫桃花流水月初三”“扫净五溪烟汉使浮槎撑斗出,辟开重驿路缅人骑象过桥来”。五孔桥处河道弯转,山上有青龙洞,上有“中元禅院”石碑,有望星楼、藏经楼、紫阳书院、令公庙、东山寺,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将儒、释、道三教合于一山。紫阳书院,知府黄希英建于明嘉靖年间,有《题紫阳书院》诗:“仙都昨夜雪凝楼,人羡鳌头识胜游。投赠何愁无缟带,放衙偏喜有黄裯。白牛露地蹲犹冷,玉霓蜷江冷欲浮。土锉无烟休更叹,明年摩眼望来眸。”明清时期镇远出举人146名、进士18名(其中翰林3名)。谭钧培(1828—1894),镇远人,清咸丰九年(1859)举人,同治元年(1862)进士,历官江西监察御史、常州和苏州知府、山东和湖南按察使,官至云南巡抚并两次兼任云贵总督,慈禧称其“办事认真,克勤其职”,赐宅第并由光绪帝书写“中丞第”匾额。

镇远最高石阶码头上,供奉海神的天后宫原为福建会馆,由同治和光绪年间福建籍人捐资修建,是海洋文化深入苗岭深山的反映。海神妈祖名林默,福建莆田望族九牧林氏之后,父林愿官任都巡检。林默是聪明、漂亮而又善良的女孩,精通医理、天文。宋太宗雍熙四年(987)九月初九,28岁的林默去世。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1156),第一次褒封林默为灵惠夫人。宋宣和年间,给事中路允迪出使高丽,相传得到渤海湾海神相助。明洪熙元年(1425),钦差内官柴山出使琉球,将妈祖神像供于船上。宋朝以来航海人陆续开始供奉她,目前全世界有一万多座妈祖宫,分布于33个国家和地区。我国特色的海洋文明历来和政府的提倡很有联系。亚当·斯密说:“中国东部各省也有若干大江大河,分成许许多多支流和水道,相互交通着,扩大了内地航行的范围。这种航行范围的广阔,不但非尼罗河或恒河所可比拟,即此二大河合在一起也望尘莫及。但令人奇怪的是,古代埃及人、印度人和中国人,都不奖励外国贸易,他们的财富似乎全然得自内陆的航行。”2637327我国传统社会是以农业文明为主体的,梁漱溟教授认为是向内用力的,提倡的是“伦理本位,职业分途”。2637328到晚清时期,欧洲人的航海技术、好战精神、探险和海外移民活动蔚然成风。中西文化的交汇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变迁,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开放性。魏源、郑观应、严复等改革派思想家值得纪念,自强运动的领导者让我十分敬佩。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