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波水中小漩涡
小七孔桥
荔波县的瑶山古寨也是自然景区。瑶族族源可追溯到九黎和三苗,明朝前瑶族已久居荔波,在深山密林中开荒生息。荔波瑶族有白裤瑶、青裤瑶、长衫瑶三支系,共约5800人,人们喜欢唱山歌,相信万物有灵。这里是白裤瑶居住地,女子黑帽子上有白带子,女子的裙子和男子的裤子是白色的,白裤瑶崇拜蜘蛛,喜欢蛋卦、石卦、鸡卦。一片整齐的街道,房子上两层为移民房,下层是做生意的门面。以前门面的租金,卖旅游品为每月350元,卖其他东西都是400元,现在大约为每年2万多元。瑶族土鸡是主要特产,街道上的烧烤是木炭烤的。有瑶山民族小学和幼儿园,幼儿园每学期生活费是1300元,小学生每天交早中餐费6元,国家对有小学生的贫困户会给予补助。街上的妇女说:“对于我们来说还是有点贵,牛奶费每学期小学生交200元,学生一拿到手就直接丢掉,老师说不愿意喝的以后就不要拿了。”街道边有一片田,田里大多种着白菜和甘蔗,只有两块稻田,有的在外面租田种,政府征用每亩田补偿2万多元。他们在90年代还经常吃不饱肚子,打工是10年以前才开始的,打工一年可以带回1万至4万元。寨子里的谷仓是吊脚楼,底层放农具,上面放谷子,顶上茅草覆盖如牛角。村子里有陀螺竞技场,牛头铜鼓很壮观。寨子内有凉亭,上面盖着瓦片,有木柱支撑,下面放着木凳子,中间的木材可以燃起篝火。瑶族寨子内,房子的台基是砖头,一层的木板房都在九级台阶上,房顶上盖着小瓦。有的是两层的木板房,下面有木柱支撑,房间前面有木制的阳台。村寨内三叶梅很耀眼,榕树遍布,芭蕉树很高,鸡鸣声此起彼伏,有母鸡带着小鸡在啄食。菜园里有红薯、甘蔗、南瓜、冬瓜、葫芦、水芋头,旁边桑叶树一片片,那是用来织布的。人们屋前挂着鸟笼,有的在屋前做刺绣,有的在磨镰刀,有的坐在地上吃饭,碗里看不到菜,那端着碗吃饭的怕我饿了,还将我的肚子按了按。后山上有瑶王府,是白裤瑶以往的自然领袖居住地,一楼为议事厅、指挥室和囚房,台阶上有旗杆,两层楼里面有铜鼓、牛头和草凳,两边是储藏室,墙壁是石头的。村里有几处荷花池,是瑶山人的饮水水源地,里面盛开荷花,同治三年(1864)至五年发生过大旱。住的瑶家客栈,三层的房子是政府修的,老百姓用三分之一的价钱买下,客栈老板从人家手中买下花了7000元,装修用了10万多元。家庭旅馆的主人热情好客,晚上和邻居们一起吃饭很热闹,有土鸡蛋、腊肉以及山上放养的野猪肉。主人说:“我们这里要钱没有,来这里的都说我们就喜欢吃。”欲望简单是很好的品质,经济的发展是人们从事更高事业的基础,而人们从事更高级的活动需要“不失其赤子之心”。
“董蒙”在瑶语中是古老的意思。董蒙古寨在山顶上,居民以前靠打猎为生,擅长捉画眉鸟和山鼠,瑶族三宝为鸟枪、鸟笼、酒壶。山下有瑶族移民村,是国务院领导视察后要他们搬迁的。有一群人坐在公路边地上,地上放着鸟笼,这里每家都养画眉鸟。有一个小伙子坐在摩托车上,我要他把我送到山上,给他20元钱。他说:“政府全部装修好给我们的,每个房子要值十二三万元,我们只出3万元就行了。我们以前住在山里面,那里有路但是很窄,只有四、五月份有水吃,我们还种那里的地。”董蒙的寨门内,山沟里有竹子,有一片田,田里有蓄水池,寨里一共有6个蓄水池。这里的山很高,山上是绿树,山坡上有一片房子,远远地能听到鸟声和鸡叫声不断。村口有一棵很高大的树,广场有牛头铜鼓塑像。这里有57户人家,门上都挂着鸡毛驱邪,房子前后有丝瓜和葫芦,画眉鸟是过年的时候用来斗鸟的。这里的房子每年都要修两三次,刮风下雨后顶上的瓦都会被吹走。现在有自来水,是从小七孔桥那里引来的,但山太高,水经常上不来,他们时常还从水池抬水吃。他们的田在与广西交界处,以前去种田没有摩托车,要从很远的地方扛粮食回来,后山上的人家出去更不容易。以前都是泥巴路,拖东西都用马,去年开始有水泥路了。有很多户搬到移民新村去了,这里冬天特别冷,有不少到移民新村住的,但老人不愿意离开这里。离土地近的移民新村还比较方便,县城离田太远不适合种地人住。这里有个猴王,现在敲铜鼓,还有些权威,有70多岁了。一个县委党校搞扶贫的人说:“这里没水,土地少又很贫瘠,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打工也只能做苦力,文化素质低,很多人连名字都不会写。”村外山沟,有许多人在地上坐,他们是来过节的,带着锅、米、酒和碗,都是姓谢的家族的人,应该是来祭祀山神的。我很欣赏他们对山的感情,很喜欢他们崇尚自然的态度。
荔波是党的一大代表邓恩铭的故里。县城有邓恩铭故居,他们家以前开豆腐铺,前几年磨坊还在,现在拆掉后修了一个新故居,这里的老师经常带着学生去参观。邓恩铭乡下的故居离县城有20分钟车程,进去参观只需要登记就行了。村子在两山之间,中间是一大片水稻田,田里有一条条沟渠。我到村子找吃和住的地方,村子很平整,铺着水泥路,屋前屋后南瓜和丝瓜很多,村边有水渠流淌着水,水族房子是自己出外挣钱做的。房子前有穿着青布衣服围着头巾的阿婆,用木槌在布上捶,那青布做得很漂亮。荷花池内的客栈环境优雅,做工的人说这里住一夜要800元。邓恩铭故居有两层,底层是石头储藏室,上层是长长的卧室。小学的大门上写着“生长先驱故里百年永继恩铭志”。一个阿婆听说我找地方吃饭,就把我带到田中亭子,有一些人正坐在石头上喝酒吃肉,他们很热心地邀我一起吃。一起吃饭的有几个妇女,有县里来的驻村副组长蒙红斌同志,有两个80多岁的老人,有一个当了17年支书的人,还有一个是风水先生。这里吃的是猪肉、鸡肉,还有糯米饭和稀饭,喝的酒是用山上120多种药材熬制而成的,他们认为自己的酒应该向全世界推广。蒙红斌同志说:“邓恩铭祖籍广东梅县,迁移到这里后他已经是第八代,他的祖父是医生,把医术和水族医药知识相贯通,对地方人的健康贡献不小。”大家在一起吃饭,能够增进感情,让村里的人与人关系更加密切,是一种传统型社会资本,和睦相处当然对村寨十分有益,何况内心里饱含着对自然的尊重!我说:“水族是农耕文明,田地这么多,田里又有水。”蒙红斌同志说:“瑶族的狩猎文明也很不错,他们靠山吃山,尽管环境艰难,还是能够顽强地生存下来,这样的精神很伟大。”我也认为少数民族以往生存下来都不容易,各民族都崇尚自然,十分友爱,自强不息,民族之间相互欣赏的态度对社会十分有益。我很佩服蒙同志的修养,谦虚和蔼的领导更受人尊重。《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离开荔波,经过一座座水族村寨,公路两边的车子很多,卖东西的很多,人很多很热闹,水族人过年要过两个月,是在各寨轮流过。当我们感慨现在的乡村日益离散化的时候,水族的传统节日使得他们相互之间的认同感增强,水族人的公共精神对于乡村振兴很有价值,我国的乡村振兴需要传统节日的复兴,而复兴传统节日要像水族人那样发自内心才更有意义。
');" class="a2">收藏荔波县小七孔桥景区是自然景区。景区处有一个新建的古镇,景区门票半价是65元,到景区的车票40元。狭窄的公路两边只能看到山,连绵的山上只能看到树,车子停处三面环山。小山上树木翠绿,山沟中绿水一块块,有泉水从暗河冒出,一圈圈漩涡细细的。一股股溪流从山中流出,大岩石上瀑布如水帘,又像一股股珍珠滑落河中。平平的芦苇丛中水静静的,河中遍布大石,河水一块块,有时碧绿有时靛蓝。溪水一层层流下,在大桥处汇入深江,深江的河床低低的。乘车到响水河峡谷,两边小山秀丽,中间平地宽阔,山腰悬挂瀑布无数,跌落到浅浅绿潭,又在乱石间欢快而过。地上一片片溪水如镜,芦苇丛中有股股细流,水浅浅的,水底布满泥沙,水里有漩涡转动,地下水冒出如细丝。水上森林的树木长满青苔,树间环绕着绿绿的水。石上森林处,两边山逼狭,溪流一层层,河流中有大石一块块,水里的石头上长着树,山边的树也长在石头上。石头上有榕树,有核桃树,都露出很长的根须,树藤长长的。溪水有时从石门奔流而过,涌入深深潭中,潭中水反涌,往上直跳,峡谷中雨花飞溅。河床里有石头如小山,瀑流如白棉布一片,一路上水声如雷,有山上的古树身上冒出大股白水。响水河,由于高原强烈抬升,河流迅速下切而成,溪流全长1.6公里,跌落68层,落差110米。小七孔桥处湖水平静,呈靛蓝色,水里有一片片小洲,洲上被芦苇覆盖,小洲间环绕着一股股水。山上的树嫩绿,水边有一丛丛翠竹,水中有一棵棵古树,水里的树十分遒劲。小七孔桥很朴实,桥长40米,宽2.2米,高5.5米,石板桥平平的,上面铺着长石条。石桥边长满青草,大土堆上斜倚着古树,桥两边的河里也遍布古树,河里的树木矮小,仿佛不愿意离开湖水,枝条离湖水很近。这里以前是黔南与广西的商旅要道,小桥建于道光十五年(1835),桥头原有石碑两座,刻有“群山岩浪千千岁,响水河桥万万年”。绿水从小七孔桥穿过,跌落到宽宽的樟江,樟江急流滚滚,樟江上的大七孔桥建于同治二十七年(1888)。
荔波水中小漩涡
小七孔桥
荔波县的瑶山古寨也是自然景区。瑶族族源可追溯到九黎和三苗,明朝前瑶族已久居荔波,在深山密林中开荒生息。荔波瑶族有白裤瑶、青裤瑶、长衫瑶三支系,共约5800人,人们喜欢唱山歌,相信万物有灵。这里是白裤瑶居住地,女子黑帽子上有白带子,女子的裙子和男子的裤子是白色的,白裤瑶崇拜蜘蛛,喜欢蛋卦、石卦、鸡卦。一片整齐的街道,房子上两层为移民房,下层是做生意的门面。以前门面的租金,卖旅游品为每月350元,卖其他东西都是400元,现在大约为每年2万多元。瑶族土鸡是主要特产,街道上的烧烤是木炭烤的。有瑶山民族小学和幼儿园,幼儿园每学期生活费是1300元,小学生每天交早中餐费6元,国家对有小学生的贫困户会给予补助。街上的妇女说:“对于我们来说还是有点贵,牛奶费每学期小学生交200元,学生一拿到手就直接丢掉,老师说不愿意喝的以后就不要拿了。”街道边有一片田,田里大多种着白菜和甘蔗,只有两块稻田,有的在外面租田种,政府征用每亩田补偿2万多元。他们在90年代还经常吃不饱肚子,打工是10年以前才开始的,打工一年可以带回1万至4万元。寨子里的谷仓是吊脚楼,底层放农具,上面放谷子,顶上茅草覆盖如牛角。村子里有陀螺竞技场,牛头铜鼓很壮观。寨子内有凉亭,上面盖着瓦片,有木柱支撑,下面放着木凳子,中间的木材可以燃起篝火。瑶族寨子内,房子的台基是砖头,一层的木板房都在九级台阶上,房顶上盖着小瓦。有的是两层的木板房,下面有木柱支撑,房间前面有木制的阳台。村寨内三叶梅很耀眼,榕树遍布,芭蕉树很高,鸡鸣声此起彼伏,有母鸡带着小鸡在啄食。菜园里有红薯、甘蔗、南瓜、冬瓜、葫芦、水芋头,旁边桑叶树一片片,那是用来织布的。人们屋前挂着鸟笼,有的在屋前做刺绣,有的在磨镰刀,有的坐在地上吃饭,碗里看不到菜,那端着碗吃饭的怕我饿了,还将我的肚子按了按。后山上有瑶王府,是白裤瑶以往的自然领袖居住地,一楼为议事厅、指挥室和囚房,台阶上有旗杆,两层楼里面有铜鼓、牛头和草凳,两边是储藏室,墙壁是石头的。村里有几处荷花池,是瑶山人的饮水水源地,里面盛开荷花,同治三年(1864)至五年发生过大旱。住的瑶家客栈,三层的房子是政府修的,老百姓用三分之一的价钱买下,客栈老板从人家手中买下花了7000元,装修用了10万多元。家庭旅馆的主人热情好客,晚上和邻居们一起吃饭很热闹,有土鸡蛋、腊肉以及山上放养的野猪肉。主人说:“我们这里要钱没有,来这里的都说我们就喜欢吃。”欲望简单是很好的品质,经济的发展是人们从事更高事业的基础,而人们从事更高级的活动需要“不失其赤子之心”。
“董蒙”在瑶语中是古老的意思。董蒙古寨在山顶上,居民以前靠打猎为生,擅长捉画眉鸟和山鼠,瑶族三宝为鸟枪、鸟笼、酒壶。山下有瑶族移民村,是国务院领导视察后要他们搬迁的。有一群人坐在公路边地上,地上放着鸟笼,这里每家都养画眉鸟。有一个小伙子坐在摩托车上,我要他把我送到山上,给他20元钱。他说:“政府全部装修好给我们的,每个房子要值十二三万元,我们只出3万元就行了。我们以前住在山里面,那里有路但是很窄,只有四、五月份有水吃,我们还种那里的地。”董蒙的寨门内,山沟里有竹子,有一片田,田里有蓄水池,寨里一共有6个蓄水池。这里的山很高,山上是绿树,山坡上有一片房子,远远地能听到鸟声和鸡叫声不断。村口有一棵很高大的树,广场有牛头铜鼓塑像。这里有57户人家,门上都挂着鸡毛驱邪,房子前后有丝瓜和葫芦,画眉鸟是过年的时候用来斗鸟的。这里的房子每年都要修两三次,刮风下雨后顶上的瓦都会被吹走。现在有自来水,是从小七孔桥那里引来的,但山太高,水经常上不来,他们时常还从水池抬水吃。他们的田在与广西交界处,以前去种田没有摩托车,要从很远的地方扛粮食回来,后山上的人家出去更不容易。以前都是泥巴路,拖东西都用马,去年开始有水泥路了。有很多户搬到移民新村去了,这里冬天特别冷,有不少到移民新村住的,但老人不愿意离开这里。离土地近的移民新村还比较方便,县城离田太远不适合种地人住。这里有个猴王,现在敲铜鼓,还有些权威,有70多岁了。一个县委党校搞扶贫的人说:“这里没水,土地少又很贫瘠,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打工也只能做苦力,文化素质低,很多人连名字都不会写。”村外山沟,有许多人在地上坐,他们是来过节的,带着锅、米、酒和碗,都是姓谢的家族的人,应该是来祭祀山神的。我很欣赏他们对山的感情,很喜欢他们崇尚自然的态度。
荔波是党的一大代表邓恩铭的故里。县城有邓恩铭故居,他们家以前开豆腐铺,前几年磨坊还在,现在拆掉后修了一个新故居,这里的老师经常带着学生去参观。邓恩铭乡下的故居离县城有20分钟车程,进去参观只需要登记就行了。村子在两山之间,中间是一大片水稻田,田里有一条条沟渠。我到村子找吃和住的地方,村子很平整,铺着水泥路,屋前屋后南瓜和丝瓜很多,村边有水渠流淌着水,水族房子是自己出外挣钱做的。房子前有穿着青布衣服围着头巾的阿婆,用木槌在布上捶,那青布做得很漂亮。荷花池内的客栈环境优雅,做工的人说这里住一夜要800元。邓恩铭故居有两层,底层是石头储藏室,上层是长长的卧室。小学的大门上写着“生长先驱故里百年永继恩铭志”。一个阿婆听说我找地方吃饭,就把我带到田中亭子,有一些人正坐在石头上喝酒吃肉,他们很热心地邀我一起吃。一起吃饭的有几个妇女,有县里来的驻村副组长蒙红斌同志,有两个80多岁的老人,有一个当了17年支书的人,还有一个是风水先生。这里吃的是猪肉、鸡肉,还有糯米饭和稀饭,喝的酒是用山上120多种药材熬制而成的,他们认为自己的酒应该向全世界推广。蒙红斌同志说:“邓恩铭祖籍广东梅县,迁移到这里后他已经是第八代,他的祖父是医生,把医术和水族医药知识相贯通,对地方人的健康贡献不小。”大家在一起吃饭,能够增进感情,让村里的人与人关系更加密切,是一种传统型社会资本,和睦相处当然对村寨十分有益,何况内心里饱含着对自然的尊重!我说:“水族是农耕文明,田地这么多,田里又有水。”蒙红斌同志说:“瑶族的狩猎文明也很不错,他们靠山吃山,尽管环境艰难,还是能够顽强地生存下来,这样的精神很伟大。”我也认为少数民族以往生存下来都不容易,各民族都崇尚自然,十分友爱,自强不息,民族之间相互欣赏的态度对社会十分有益。我很佩服蒙同志的修养,谦虚和蔼的领导更受人尊重。《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离开荔波,经过一座座水族村寨,公路两边的车子很多,卖东西的很多,人很多很热闹,水族人过年要过两个月,是在各寨轮流过。当我们感慨现在的乡村日益离散化的时候,水族的传统节日使得他们相互之间的认同感增强,水族人的公共精神对于乡村振兴很有价值,我国的乡村振兴需要传统节日的复兴,而复兴传统节日要像水族人那样发自内心才更有意义。